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眼睛不要往外盯,手不要向外抓,力气不要在他人身上使,都是

孔盼盼
眼睛不要往外盯,手不要向外抓,力气不要在他人身上使,都是徒劳,越这么外求,人越疯魔。 内收,向心,跟随自己的情绪和意识,进入内心世界,发现潜在能力与资源,把自己整个人摸透,打开,变现,与外界他人畅通交流。

1温暖
0回答
许媛媛
温暖了
相关回答
李春娣
该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一对吵架的母女到我这里来,双方都很气愤。 事情的起因是妈妈梳子被女儿拿走了,妈妈要用的时候,到女儿的房间去拿梳子。女儿在桌子上,床上都没找到,手里还拿着手机在打游戏。 女儿跟妈妈说:等我两分钟,妈妈没吭气,自己在那找,最后发现梳子放在地上,妈妈把梳子拿起来走了。 女儿打完游戏出来和妈妈发脾气,跟妈妈说,你不能等我两分钟吗? 打完游戏再给你找梳子。妈妈一听女儿这样说,也很生气,你让我等,我就等了,我自己把梳子找到了。还要让我咋等。 女儿说,我希望你出去等,你在我的房间,让我很紧张。 妈妈说:可是你没说让我出去呀。 女儿说:我让你等,意思就是让你出来去等。你不明白吗? 我对女儿说,你妈妈真的不明白,他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想什么他都知道,你需要跟他说清楚。 这个女儿的说话方式就是婴儿的全能自恋,婴儿出生以后一哭了,妈妈就要知道他是饿了还是渴了,让这个婴儿感觉到它在掌控着全世界。所以这个女儿不需要说全,妈妈就要懂她的意思。 我们成人也会是这样子,这就是沟通的一个误区,我们常常心里想的和别人想的是一样的吗? 吃面,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十个人就有十个画面感,每个人捧的碗不一样,吃的面条宽窄也不一样,所以虽然说很简单的两个字吃面,但是每个人的画面是不相同的。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时候想到的是要去和别人确认,我想的和你想的是一样的吗?

邱蕾
好的体验过程,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培训,结束时的感受是伤感的,意犹未尽的。觉得有变化,又说不出变在哪里。它让人想做点什么,同时也没有那么急于想做点什么。你感觉被另一个人看到了,但并不冒犯,没有分析也不给出指令。你保留自己的主动权。想改变时就会改变,不变也可以。 我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体验,作为体验者觉得很受益。像是喝酒喝到微醺,是一种在内心体验到自由自在,外在行为上又不失控的状态。回到生活中我还是我。你要问我到底获得了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并不觉得老师们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甚至在心里想“他们也不过如此”,我做不来的事,他们也没帮上什么忙。可是因为被他们陪着走了一趟,不知不觉原来害怕的事就没那么可怕了。之前认为不可想象的选择,现在觉得也可以试一试。之前看得很重的事,现在也不再视为雷池。心里那些紧绷的信念系统被松动了一些。 我认为触发这一切体验的核心是自己,一个被充分授权的自己。另一个人在小心翼翼地靠近你,保护你,陪伴你。但只是提供在场和见证。体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经验的尊重、好奇,与回应。它提供想象和行动的空间,给你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去审视和探索自己。你想对自己进行任何实验,这里都是自由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稍微有点担心那些在体验结束时,对咨询师/培训师感恩戴德的体验场。老师们太睿智太犀利了,金口玉言,体验者们只记得太多的教诲,以金句的形式沉淀和流传。我觉得那可能是一些反向形成的愤怒:“瞧把他们给厉害的!”或者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怜:“我仍旧是无法为自己生命做主的不幸之人。”无论如何,体验不应该把目标聚焦在“老师们做得多好”上,生命的转折也不应该从屈从于一种形式的权威,转变成五体投地于另一种形式的权威。如果只是在权威推动之下发生的改变,说明这只是一个开始,还远远不是结束。 李松蔚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