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玫瑰]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没有规则,自由无从谈起. [玫
刘淑珍
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没有规则,自由无从谈起.
真正的自由,是以自律为基础的.
自律从自觉开始.所谓自觉,就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见自己.
能够看见,就会自觉.懂得自觉,就会自律.有了自律,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会影响、伤害到别人,自然就没有人会约束你.
没有人约束你,你就自由了.
规矩的背后是自由.
2温暖
0回答
郑洁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陶波
受欺负时不能一直渴望别人帮助自己,要在当下找回自己,拿起手中的箭发射出去,把情绪憋在心里最终受伤的是自己,即使乱箭伤人,也要发出去,学着做一只刺猬
那晓旭
青春期是一个人建构自己“国土的围墙”, 稳固自己的边界, 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
刘淑珍
改变的本质-就是制造新经验,用新的经验去代替旧的经验.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来自我们童年和父母相处的经验,这本质上是一种旧的经验,这种旧经验会影响我们与伴侣的相处模式,让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原生家庭的重复.
所以,超越原生家庭的关键,就是在与伴侣的互动中制造属于两个人的新经验.
史冬英
很多人都会感觉自己缺乏安全感,其表现就是在认知层面向外求,比如我要是有钱、有个爱人、有一份工作……我就得到安全感了;在感受层面就是追求熟悉感,需要注意的是,熟悉的不一定是美好的,比如从小被家暴的孩子,她只有在那样糟糕的痛苦中才有安全感,因为那是她熟悉的。 但从本质上来说,安全感的缺失其实是因为缺少归属感,也就是我无处安放自己。换句话说,没有自己合适的、合理的位置,才是真正导致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所以,解决安全感的问题,本质上需要我们去给自己定位,让我们与关系连接。
陈志风
需要警惕自己角色的变换。 童年时,你被挑剔。 现在,你可能反过来开始挑剔恋人。
孙三丽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啊,大多父母在孩子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其实孩子有基本的判断力,很清楚自己做的好不好,一旦做错了什么,孩子会感到自责啊,羞愧啊等一些情绪。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对他的感受给于足够的关注反而指责他,只会让他产生更加强烈的挫败感。 孩子也害怕父母忽视自己,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往往会用调皮捣蛋,拖延,砸东西发脾气等破坏的方式,如果无论怎么做都不能得到想要的关注,对抗就会升级为刺激父母仇恨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恨也比无视好,在孩子看来,父母“恨”自己至少说明父母眼里还有自己。孩子通过让父母讨厌自己、恨自己来博取关注,主要是想跟父母建立连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觉得有人陪伴,不那么孤单,很多孩子不仅对父母这样,在学校也这样,比如故意在课堂上捣乱,惹老师生气,课下欺负同学等等,于是成了被周围人讨厌的人。如此一来,孩子会进入最糟糕的状态,于是破罐子破摔,承认自己无能,什么都做不好。当孩子进入这种状态时,仿佛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他也放弃了自己。也让身边所有人都无能为力,人很多的自我价值感来自能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一个孩子若总是处在“我就是这样了,而你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状态中,会剥夺身边人的成就感,会让大家感到挫败和痛苦。继而会更加远离和讨厌他,孩子就更没有价值感,也会陷入挫败和愧疚的双重痛苦中,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