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慌张是因为准备不足, 轻浮是因为眼光不远。 烦乱是因为思

张凤琴
慌张是因为准备不足, 轻浮是因为眼光不远。 烦乱是因为思路不清, 压力是因为期望太高。 恐惧是因为假想太多, 心累是因为想法太多。 烦恼是因为固执追求, 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 劳累是因为方法不对。 懒散是因为目标不明,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李艳红
有这样的一群人,频繁的在敌意、恐惧、悲伤变化中,初见时,他们像提着脐带的婴儿,急切的要让人靠近自己,随时想和人共生。爱你时,他们浓情热烈,欣赏你,尊敬你,一旦他们对你失望,又唐突地怪罪对方,在难以平复的愤怒和不理智的责备中,拒人于千里之外;将你的位置抬得很高,接着又将你推下,有时还会用言语逼人于死角,进行无理指责。 边缘性人格障碍会不由自主地将身边的人和事视作绝对的好或坏,感到空虚,找不到自我,情绪极端恐惧,这些都可能使他们无端地用言语伤人,责备他人。 部分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会用zican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或将zisha视为结束痛苦的唯一方法。 他们生活在一个极端的城堡里,对他们来说,人与事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没有中间区域。他们总是有铺天盖地的自我厌恶、对被抛弃的恐惧、无尽的空虚,还有易怒与压抑,而快乐和简单的满足永远被抑制。 有时候,他们会出现短暂的解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感到不真实,失去时间概念,甚至忘了自己是谁。你可以理解其行为,可是难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成因。 正常人,我们也会时不时地丢下逻辑和理性,让情绪宣泄出来,会把事情搞砸,会让自己后悔的冲动,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普通人相比是极端程度和过高频率。 当这些特征、想法、感受和行为过于强烈和频繁,以至于影响到工作、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边缘人格特质就呈现出来了。 作为心理咨询师,面对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你将会感到压力重重,自尊受挫,尽管你荣辱不惊的陪他们度过一段时光,但他们还是不断的转介,不断地换咨询师,或者不断地躲避你。 可是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有边界的把他们拉住,帮助他们的情绪得到缓解,阻止他们伤害他们自己。 他们没有被公众熟知,因为其复杂、多面性受误解最多,很多时候被贴上道德品质有问题的标签。过去多数人认为障碍的形成是由儿童时期受虐待而与养育者有糟糕的依恋关系而成。 最近有新的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大脑和常人大脑相比,在运转方式上有差别,因而使得边缘者缺少调节情绪的技能,无法整合自我概念中消极与积极的品质。

胡星星
咨询师的建议 来访者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来咨询,总是会期待咨询师能针对自己遇到的困境给出建议:“老师,…该怎么办?” 但本质上,咨询工作是“助人自助”,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交流和探索,找到来访者自身的资源,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终究,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则需要引导来访者去思考,从而帮助来访者学会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来访者一个具体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少数来访者觉得是个“坑”,当咨询师不能为来访者提供这个“捷径”的时候,来访者感受到的是咨询师的力量不够,也就是咨询师无法承接来访者强烈的心理需求。我还感觉,对于来访者提出这个需求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核心,这可能也就是来访者现实关系中的常态模式,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咨询师只有扩大自己的心理容量,才能真正理解和回应来访者。 当然最头疼的事就是来访者简短的几句文字留言后,就开始问咨询师“老师,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逼问既不知前因也不知后果咨询师给自己判断。 面对这种情形咨询师给不给建议,还得分情况。心理咨询工作中包含了心理教育功能,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一些建议未尝不可。如果来访者让你给他建议,是他明明知道怎么做,而要咨询师来替自己做决定,不想承担决定的后果,那这样的建议是坚决不能给的。给不给建议还是以对来访者有益为宗旨,给的建议要有建设性。 好了,给不给建议,什么时候给建议,给什么样的建议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的问题,其实也没有模板化的标准答案,关键是你需要去觉察这些临床操作背后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动力、判断和原理,是因为自己强烈助人热情的驱动,还是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还是基于某个理论视角等等。这远比单纯地给出咨询师应不应该直接建议这件事情,更值得深思。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