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觉得别人不值得信任,很多时候是自我的反向形成。实际上是
邹莹
觉得别人不值得信任,很多时候是自我的反向形成。实际上是自己太需要被信任。如果1个人的人格是独立的,别人值不值得信任都与自己无关。 关注个人成长,拥抱温暖的人际关系!
0温暖
0回答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史冬英
今天看到一句萨特的名言:如果你极度迷恋这个人,那么你一定配不上这个人。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最忌讳的就是不平等,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比如有些人就会把迷恋当成深爱,但所谓迷恋,必然是失去理性的,是去自我的,那么表现到行为上可能就是以对方为中心,言听计从、马首是瞻,哪怕对方多看他一眼,都觉得幸福到起飞,这显然毫无平等可言。 处于迷恋状态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他最多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对方根本不会在意一个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更不用说喜欢了,因为当一个人如此卑微时,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配不上你”,这对方当然看得到。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就是他的“自我”,越是能够恣意展现自我的人,越是光芒万丈,反之,越是隐藏自我,畏畏缩缩、迎合讨好,越是会泯然众人,无人问津。 不要害怕你的自我很糟糕,不用担心你的自我会让别人厌恶,那其实只是你不接纳自己的投射,真实的情况是,虽然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但总有一个人会喜欢,而这就已经足够成就你的亲密关系了。
冯二玲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着急跟孩子做“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对一些社会规则没有敬畏之心,你不约束孩子,他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哈佛大学有研究指出: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因此,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一定要在六岁前立好规矩,既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更是为孩子健康的成长。
那晓旭
永远提醒自己:人本身,人的素质、品质、思想、经验、活法、意识之光,永远比人头上的作品、成绩、荣誉、名位更重要。身内之物永远比身外之物更重要、故事永远比结局更重要、人生的每一天永远比人生的结果更重要。
王倩倩
有人问,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容易出问题? 刚好,今天和朋督聊到了这个问题。。。 我想来想去,终究是因为一个字吧。 「欲」 「欲」者,乃渴望从别人处获得某些需求的强烈动机也,这种需求,可以是「金钱名利」也可以「关心爱意」 「你在我身上感受到了哪一类欲」 「你是为数不多基本没有什么欲望的人」 「你难道没感受到我强烈的物欲吗」 而我的物欲,不是高消费不是贪享受,不是「向他人求」而且「靠自己得」,我不允许自己的东西不是靠自己而得。 世界纷繁复杂,我们仿佛到了一个永远可得到的时代,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有多少,除了每天靠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那些东西以外,所有的东西都会虚无的。 只要你不再期待从他处得到任何东西,又有谁能够伤害地得了你?
周鹏
妻子信佛不杀生。这天,夫妻正在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地上有只小虫子,丈夫跑过去就要用脚踩死,妻子大声呵斥不准。丈夫把抓住的虫子给妻子,妻子小心翼翼的用卫生纸把虫子包住并放生。晚上睡觉的时候,房间内有蚊子嗡嗡乱飞,妻子用手打死一只蚊子,丈夫问道:“你不是不杀生?怎么要打死蚊子”。妻子回复道:“它要咬人呀!”。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收获什么?任何一个概念都有一部人是受益者,甚至最好是为我所用。就像人们痛恨贪官,是因为自己没有享受到那一部分利益。 人们不假思索的认同某个概念,背后的逻辑却往往受人忽略。却忘了阳明先生的: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为我所用,是之为大道! 从心理学出发,人人皆自恋,符合自身需求就默然享受。伤害自身,就利用各种软硬的工具攻击外界。
那晓旭
如果事与愿违,那一定是另有安排! 泰戈尔曾说过: 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