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用心理学来解释——“之所以没有被选择,其实只是因为你没有

和钰蓉
用心理学来解释——“之所以没有被选择,其实只是因为你没有满足对方的核心需求。” 在心理学上经常提到一个名词【核心需求】。“上岸被斩”说明陪TA吃苦只是TA阶段性的需求,而不是他的核心需求。就像人在很饿的时候,只要有食物,会选择先吃饱再说,这是阶段性需求。 那什么是核心需求?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不过是TA已经不那么匮乏了,不再需要充饥止渴,那TA的核心需求就会变成内心更深层次的渴望。所以关系中如果没有摸到对方的深层的核心需求,就会变成TA充饥止渴的阶段性选择。 核心需求往往藏在一个人的信念里。是TA相对最缺乏的那个部分,曾有被家暴经历的人的核心需求就是一个情绪稳定,绝对安全的人;从小被指责、打压、挑剔的孩子,他的核心需求就是被看到被接纳;一个从小家教很严,从小受到严格管控的孩子,TA长大后的的核心需求就偏向自由。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里藏着Ta的核心需求,比如一个总是哭闹需要你哄的伴侣,一定是成长过程中哭闹很有用,每次不被关注哭闹会让TA得到好处,所以保留下来变成TA的生存策略。 就像回避型依恋,为什么遇到问题回避,我们看的不是TA回避的一面,而是TA专注的那一面,因为那才是带给TA收益,让TA忽略情感去追求的防御点。如果一个人早年强烈的表达自己的需求都被忽视了,TA的信念里就会根深蒂固的觉得说出来没用,靠自己就会变成他的生存策略。这就是为什么你让一个回避型哭闹着解决问题,TA做不到,因为TA的经验里哭闹没有用。 所以看清对方的核心需求,就需要还原TA的成长环境,家庭,家庭相处模式等发展出来的应对方式就是TA点爆你的无意识行为,如果你看不懂,就会觉得那个是攻击,只有看懂的人才知道那是防御,是为了去缓解TA得不到的那个痛苦。 如果看不懂TA的核心需求,一个小技巧。吵架的时候,TA控诉你最多的地方就是TA最不舒服、最需要被满足的地方。这就是TA对于童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退行回小朋友的呐喊,也是一碰就痛的地方。 那怎样让自己变成对方的核心需求,你只需要无条件接纳就好,进入TA的潜意识,在的信念模式里工作,不像TA的父母一样挑剔指责,也不要像TA的领导一样给期待和压力。你只需要去理解TA的感受,站队TA的感受,跟TA的感受待在一起,足够让TA有被看见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是TA的核心需求,永远不会被替代。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张广亚
在当今社会,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将“我要做自己”挂在嘴边。然而,细细想来,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做自己呢?难道是情绪上头时想骂就骂,一感到疲惫想躺就躺,工作稍不如意就任性辞职吗?是完全不顾及任何后果,毫无约束地随心所欲活着吗?还是无论外界如何干扰,都始终坚守内心的准则,不被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所左右呢? 实际上,很多人都对“做自己”存在深深的误解。不少人以为做自己就是任性而为,率性地由着自己的脾气来,却不知这背后缺失了对自我行为和情绪的深度思考;以为做自己是随性自在,想怎样就怎样,可随性与真正的自由之间有着本质区别,自由是在知晓边界与责任前提下的从容,而非毫无节制的散漫;以为做自己就是不用理会别人的感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却忽略了倾听自己内心声音需要建立在尊重他人与自我反思的基础上。 进一步来看,“做自己”其实还分为假做自己和真做自己。那些假做自己的人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们总是强调“我就是这样的人,不想改变” ,但这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不敢正视自身问题的怯懦。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把头埋进沙堆,看似对自身问题视而不见就能安然无恙,实则问题依旧存在且可能愈发严重。他们大声宣称“谁也别管我,我想干嘛就干嘛” ,可内心深处是害怕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被他人否定,于是干脆自暴自弃,放弃了自我成长与完善的机会。在生活中,他们表面上装作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内心极为在意,不过是用强硬的言辞来掩盖内心的脆弱,这种人看似在勇敢地做自己,实则是在逃避真实的自己,始终在自我欺骗的漩涡中徘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做自己。真做自己的人,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情绪,既不会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底,让其慢慢侵蚀内心,也不会任由情绪肆意爆发,给身边的人带来伤害。他们懂得情绪是自身的一部分,只有接纳并正确处理,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失去自我的本真,但同时也会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主动去伤害身边的人。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有勇气去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能坦然接受,因为这是遵循内心做出的决定。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声称做自己之后,不但没有收获预期的快乐与满足,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甚至还遭到身边人的讨厌呢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