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路走不通的时候,换条路走走;事儿想不通时,换个思维试试;

刘小娟
路走不通的时候,换条路走走;事儿想不通时,换个思维试试;心里苦闷时,转个念头想想。当你学会转弯,人生就要转运了。

1温暖
0回答
Jiutian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刘石磊
心理治疗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技法,那么到底从当中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河合隼雄先生首先强调,他反对那种会“一个接一个地试”的做法,就像是给病人接连不断地按顺序喂不同的药,看看哪个有效。 心理治疗师,可以以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技法作为核心,同时一定程度地了解其他技法,必要时辅助性地使用这些技法。治疗者在选择技法的同时,也选择了学派,治疗者本人的人格也深深地参与进去了。不存在哪一个学派正确,需要关注的是:哪一个学派更适合自己。 河合隼雄先生分享了目前心理临床中最主要的四种流派,即行为疗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疗法,以及荣格心理分析疗法,主要是比较这四大咨询流派,在“治疗过程”和“关注患者的现实”这两个维度上是“外部”还是“内部”的不同。书中有横轴与纵轴的图示,理解上会比较直观些。 行为疗法,是治疗的过程,关注患者的现实,都是在“外部的”场合,所以行为疗法所对应的技法,如满贯疗法、放松训练、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奖惩行为等,都是把改变行为作为目标,根本不把人的内心当作考虑的对象。 罗杰斯人本主义疗法,治疗过程同样是关注外部行为,但治疗师焦点在于患者内心成长,这个学派的技法中心是对来访者情感的回应或内省。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疗法,咨询师和人本主义一样聚焦在来访者内心深处,主要对象是自由联想、梦境等内部问题,但治疗过程则和行为主义一样,关注的是来访者的外部行为变化。我能想到的一个例子是,比如一个社交恐惧的来访者,是否在听到治疗者给的某个心理分析解释后,得到领悟后,释放了攻击性或减少对自我的攻击,从而行为也发生了改变,不再那么恐惧社交了。 荣格心理分析学派则是无论是治疗过程,还是患者的现实,都是关注在“内部的”。所以,这个学派所对应的技法,如沙盘游戏、积极想象、梦的分析等,都是更在无意识层面工作,包括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学派也常常会超越个体,从家族、社会、族群、人类、甚至生命、非生命的层面,去看待某个来访者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河合隼雄先生强调,很多研究都表明,相对于学派的差异,治疗经验长短引起的差异更大。

魏孝琴
唐建刚
你会爱上什么样的人,这主要看你潜意识里存储的母子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情感关系中起纽带作用的就是人和人相互之间的依恋,而依恋的原型就是一个人幼年时期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也是存储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的,在我们组建亲密关系的时候就会起作用,指引我们。 例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一位来访她小时候和母亲关系不好,没有形成安全依恋,长大后,在找寻自己的另一半的时候,她特别希望能有一个人完全理解自己,满足自己,时时刻刻陪在自己身边。 当有一个她基本满意的人和她在一起之后,她对于这个人又是不放心的,一方面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一方面她觉得对方可能会离开自己,或者对方会对自己不忠诚。 而她这样的心理和幼年时期她对于妈妈的感觉是一致的,小的时候,妈妈要出差,她会和奶奶在一起,但她总是担心自己的妈妈不要她了。 她会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好,让妈妈生气 了,所以妈妈才会出差,要是她做好了,学乖了,不哭了,是不是妈妈就不出差,不离开她了。 而她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在她的恋爱关系中会“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她也会担心自己的男朋友,她也会在男朋友跟前变得很乖,去讨好对方,让对方多陪伴自己,不离开自己。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幼年时期的母子关系和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行的,在两个关系中,恒定不变的就是依恋模式。 而一个人的依恋模式是存储在她的潜意识里的,所以我们说的,你会爱上什么样的人。

冯二玲
第569天 大部分厌学家庭中都日积月累地存在着亲子关系的冲突,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时,都习惯采用轻蔑、忽视、人格攻击和指责、生硬的讲道理的方式来回应。我们将这四种亲子沟通方式称为厌学现象肇事的四大金刚。 1、轻蔑。是指父母或家人在面对孩子因为学业而产生的负性情绪时,不但不安慰,反而采取鄙视,贬低孩子的能力的方法去刺激孩子。一个因为学习压力或挫败感,而满腹委屈的孩,在最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时,如果接收到的却是来自父母鄙夷的眼光和回应的话,最直接的感受会是心痛、委屈还有愤怒。因为几乎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来自父母的蔑视也是最具有杀伤力的。 2、忽视。有的家长则是对孩子的情绪采取视而不见的忽视态度,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或是根本就不把孩子的情绪当回事儿。这一类家长的口头禅是,这没什么。不去想它就好了。这跟你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啊?这样的回应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好像根本不值得被别人关注 极易使其产生孤独感,或是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绝望和不信任。许多孩子的情绪和需要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只能压抑在心中。而情绪长期压抑,势必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不少孩子便会在某一次学业成绩不佳,学业压力骤然升高,或是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时爆发,甚至患上精神障碍,无法继续学业。 3、人格攻击和指责。 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时,第一反应并不是帮孩子澄清问题所在,或是安慰孩子。而是将这些事情上升到对孩子人格评价,攻击和贬低的高度,这些家长几乎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中国传统教导父母要用指责孩子的方式去刺激他们成长,却很少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去表达对孩子的欣赏。这样激将的方式其实很难凑效。试想,如果你身边的人每天都把你贬的一文不值,就好像每天都用人都有人用一块儿大石头压在你身上一样,你连腰杆都直不起来,每天活在自我否定中。你还会相信自己能成功吗? 4、讲一些用处不大的大道理,还很自我感动。当孩子和同学,老师有冲突和学习压力时,向父母求助。但父母每次都不愿意听孩子把烦恼说完,就开始讲道理,而且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所以后来,孩子就不愿意再跟父母说话了。因为道理都是空的,不但没用,还让孩子更烦。再后来,有的青春期孩子因为同学老师关系和同学竞争压力,心中苦恼又无处发泄,无人理解就会迷上游戏。迷上游戏后,父母又觉得是游戏公司的滔天罪恶,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来说,世间除了游戏再也没有让他彻底放松了的事物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