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 这意味着,要重建与

陈翊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 这意味着,要重建与金钱的正向关系,最重要的或许是重建内在的体验和边界感。 有了新的客体关系体验,内在便会日渐丰富和充盈,能够帮助我们刷新内在的旧体验,有更内聚的自体感去自由追求想要的一切,释放生命的潜力。 同时,作为父母,对内部客体关系的重新整合和自我成长,是与孩子建立滋养性关系的前提。 到那时,原本很多被束缚的生命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毫无阻碍地去追求想要的一切,而这,一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

1温暖
0回答
王娟美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周海清
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说完后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很舒服,让人上瘾想追着听。而有的人则给人一种很生硬的距离感,很直,让人不自觉的心生戒备。所以,人在说话的时候是暗含了温度属性的。温暖的高低,调度着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离。那么这种温暖是怎么来的呢?表面上是源于我们的说话方式。比如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快慢,面部的表情与眼神、手势、身体的姿态等等。一个人说话时越有温度,言语之外的动作就越丰富。同样是刚见面,有的人表现出来是眉飞色舞,有的人则是面无表情,这种冷暖的差异很容易辨识。但再深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表达的差异呢?除了性格,以及成长经历中养成的习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人际交谈,最重要的是人,但我们经常忽略这一点。以前我和人沟通时,最喜欢的是直奔主题,有事说事,事情说完了就撤,觉得这样简单、直接、高效,不拖泥带水。那时最不喜欢的,就是见面时的寒暄,觉得都是客套话,既没什么用,也没什么意义。但结果是,虽然自己的工作能力还可以,但关系密切的伙伴并不多。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礼貌但疏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自己太忽略聊天过程中那些看似没有的东西了,比如寒暄。寒暄是套话吗?多数情况下是的。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它又为什么一直存在呢?答案是,人们需要它。为什么需要?我们只要关注一下人们在寒暄时说话的内容就知道了,都是和人有关的。比如你是哪里人?你在哪里上的学?你喜欢什么好吃的?你今天的衣服/发型/包/表怎么样怎么样?人们聊这些,看似与接下来要聊的正事无关,但其实很有关。它传递的一个信息是:我是在和你谈事情,对于我来说,你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与你有关的事情。正因为这层逻辑的存在,所以在聊正事前如果能闲聊几句,就会让人感觉更放松,彼此的心理距离更近一点。

赵莎莎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个问题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进行分离。只有进行了课题分离,我们才有可能做到远离不必要的烦恼。 就拿别人对你提出要求来说,你的课题就是要不要接受他的要求,只需要就事论事,做出你想做的回应就好。至于他怎么来处理你的回应,他会不会感到失望,会不会认为你太不近人情,那就是他的课题了。那你可能会继续追问,如果他的反应可能对你造成伤害,那么这是谁的课题?思考一下,这是你的课题,问题抛回给了你,对于他的反应,你可以考虑远离,或者回击。 课题分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很多棘手的问题,用课题分离,很有可能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我们可以用亲密关系中的“分手”来举个例子。当对方提分手或者表现冷淡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辨识出“他究竟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是对方的课题,我们不该妄加干涉。因为事到如今,对方怎么想的,对我自己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适合什么样的伴侣”“我该如何取悦自己、喜欢自己”,这个才是我应该花时间精力去关注的课题。 同样的,我们在职场中,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说,谁谁谁的工作能力不过如此,为什么他升职加薪这么快。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论别人实际工作能力如何,他何时升职加薪,都是那个人的课题,更是选择提拔他的领导的课题,不是我们应该干涉的课题。对我们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课题是,“我想要获得一些什么样的成就”“我从这份工作中是否得到了我想得到的”等等。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值得我们花时间精力去思考的课题,是以“我”自己的内心为出发点的。 但是问题来了,面对一个事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阿德勒认为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最终由谁承担就可以。谁来承担这个结果,那这就是谁的课题,谁就有这件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