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德国作家 海涅
某媒体曾发起一个话题:说话时,最令人反感的语气是什么?排在第一的是:反问。
这结果似乎并不出人意料。反问看似“没有强势输出”,实际上却是攻击性暴强、最容易伤害人招人憎恶的语气。反问的问号表达的不是“我不知道”“我想请问”,而是毫不客气的“否定+贬低”,带着傲慢不屑。“反问”的言下之意就是:你错了,你非常无知和愚蠢。习惯性反问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家庭、熟人还是陌生人场景中,都非常容易令人心生厌恶。比如:
场景一 “我”是老板的小助理
我:严总,今晚的VIP客户答谢会已经安排好了。罗副总建议说,这两年大环境让人信心不足,客户对我们公司的黏度也略有下降,这次答谢会多打打感情牌,形式也轻松点,高层领导们开场时合唱一首歌活跃下气氛。你觉得可以吗?
老板:你觉得呢?
我:领导们出马有“与民同乐”的欢乐感,对营造气氛肯定是有积极效果的。不过得您和各位副总都认同才行。
老板:然后呢?
这样的对话,让小助理如坐针毡、左右为难。明明是需要老板定夺,给个简单答案的事,被反问句噎得不知道如何接话。
场景二 “我”和丈夫的对话
“我”在辅导孩子功课,被孩子的磨蹭搞得心情烦躁。丈夫准备出门,翻箱倒柜地找衣服,找了很久找不到,只好开口问:“我有一件深蓝色的衬衣,在哪里呢?”
我回答:“你衣服多得至于找不着吗?柜子就那么大点你不会好好找吗?”
丈夫:“我找了好一会儿了,要是能找到何必问你呢?”
我:“谁让你总当个甩手掌柜呢,衬衣挂哪儿难道我没跟你说过吗?”
丈夫:“你现在告诉我不就行了?告诉我一声你会少活一分钟吗?”
我:“你儿子这么磨人,你也没事儿就添乱。我欠你们的啊?”
看到这样的对话我们都会感觉有问题,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夫妻对话很常见。反问看似无心,伤人却深;问得越频繁,伤害也越多。
场景三:朋友陪新司机“我”练车
“我”技术菜,直线行驶都挺好,倒车入库始终停不好。
朋友吐槽:“你笨得够可以的啊?这都卡多少回了,一点儿记性都不长的啊?考试时是不是作弊了啊?”
“我”知道朋友不过是心急了并没有恶意,但被他一说,心里又失落又着急又害怕,倒车更不好了。假如他换个说法:“你这样还不能独自开车上路,这不得让我们担心死。先想清楚操作不对在哪儿,多练习几遍,技术熟练了再出发。”是不是像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非常熨帖?
记住:没有人是喜欢被他人否定、质疑、逼问和冒犯的,家人、朋友、上下级、生意伙伴……莫不如此。如果希望有好的交往结果,请说话带脑子,把带刺的反问换成平铺直叙。除非你就是存心要激怒对方。
更多让人没有沟通欲望的说话方式:
不停抱怨:总是抱怨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传递出持续消极的情绪,让对话的人也感到压抑和疲惫。比如,难得旅行却不停念叨天气不好、交通拥挤、吃住太差。
习惯性批评指责:总是挑剔地看待周围人和事,无论别人做什么怎么做,都被批得一无是处。比如,国外出差回来带了手信,他却说:“这么甜的东西,多不健康啊”。——扫兴第一名,说的就是他。
自吹自擂:总是过度炫耀自己的成就、财富、能力,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例如,同学聚会上不停地说自己赚大钱、名车豪宅,却不提埋单请客。
说话绕圈子:总是拐弯抹角,不直接表达想法与观念,让人猜来猜去,浪费时间和精力。例如,你问:“既然要合伙,那利益怎么分成?”他却说:“钱不是问题,你放心跟我干,亏不了你的。”这样打太极,只会让人感觉这是个大忽悠。
承诺模棱两可:该承诺时不明确不坚定,喜欢说“我尽量”“到时候看情况”“应该是没问题的” 等,让人无法真正信任信赖。比如,请同事去机场接客户,他答应说“好”但又补一句:“我尽量去,但可能有别的任务。”——话这么说,显然并不想真正给予帮助。
随意打断他人或抢话:随意打断,在抢到话头后滔滔不绝,自顾自地输出,会让交谈的人感到被冒犯、不尊重。抢话的人往往比较自我中心,表达欲望过强,忽略了与他人的互动。
冷漠或嘲讽:语气冷淡、缺乏情感和温度的人是很难让人亲近的,有人甚至尖酸刻薄,喜欢嘲笑、讽刺他人,以他人的痛苦或不幸为乐,以此彰显自己聪明、优越。如,看到你在努力学习新技能但因为不熟练而笨拙时,他在一旁阴阳怪气:“哟,你就没这根弦吧,天生小笨蛋,先飞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