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靠近,却孤单到天明”为何有人总是在亲密关系中去回避呢

“明明想靠近,却孤单到天明”为何有人总是在亲密关系中去回避呢

亲密关系,回避,沟通,爱情,

254阅读
最近收到了不少关于亲密关系的问题,比如“如何与回避性人格的人相处”,“什么我总是无法忍受对方不能回应我,而主动提出不再联系。”写个小短文,谈谈自己对亲密关系中的“回避”的理解吧。

在知乎上关于回避型人格的文章非常的多,从原生家庭,到成长经历,再到行为模式,各种分析都有。我想说的是,这么的多分析是为了什么?通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方式去定义一个人的目的是什么呢?当我们通过一堆的理论得出一个结论,告诉自己或者自己的另一半,你是回避型人格,然后呢?

其实说到底,我们无论怎么去定义一个人,都是在试图去理解自己和理解对方。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最大的希望可能是,对方能够改变,从而能够和自己更合拍,让感情更融洽。当你明确了你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回避”。

对“回避”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的时候,就选择了回避。我个人的观点是,经常选择回避这种方式来面对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人,不代表他们不渴望亲密关系,他们的内心是渴望关系的。

我们都知道当人处在亲密关系中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对方体验为好像和自己是一个整体。对对方会产生很多的“应该”,当这个“应该”被对方的言行打破时,我们会生气,会埋怨甚至指责对方,“你怎么这样……”。对方对自己,也会有很多的“应该”。当被指责的时候,他也会陷入到情绪中。对于喜欢回避的人来说,他们吵架的方式可能就是不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意见,采取置之不理。不正面去面对问题,不代表问题没有了。有些人表面上没有什么情绪体验,但是不代表他的内心没有慌乱,焦虑,愤怒和恐惧。如果亲密关系带给自己的压力过大,超出了心理承受范围,则可能会选择结束关系。即使是主动结束关系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回避,或者叫逃跑更准确一些。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心理承受也是不同的。无论你是哪种人格,当一份关系带给你的是难以承受和解决的压力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呢?较之亲子关系和原生家庭来说,亲密关系则更容易去通过放弃,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该怎么去进行沟通,才可以去持续的发展一段稳定的关系呢?

首先你要明确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

比如当你在埋怨对方为什么不能好好和你说话的时候?其实你是想说,我现在状态不好,很想你陪我,可是你一直在玩游戏,我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当对方听到你这番话,越发不理你了。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你心情不好,只是直接体验到了你指责他的信息,所以他生气了,并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你。你的心里肯定就更不舒服了,争吵由此升级。

这样类似的小争吵在亲密关系中极为常见。当我们处在情绪中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无法去体验自己的状态,和理解对方的言行,不然也不会有那么的吵架。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当两个人都冷静下来,可以去“复盘”前面的矛盾,尝试去谈出当时各自的体验,增加对彼此状态的了解。如果一方情感体验比较敏锐,表达能力较强,是可以去主导这种谈话,让两人形成一个良性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遇到一个实在无法沟通的人,也不要过于强求。一段亲密关系的稳定持续发展,有赖于双方人格的匹配,能否形成良好的沟通,同时也有赖于双方各自是否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记着,不是每个人都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