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社恐应该如何缓解呢? 相信以下三句话能帮助到你 ①你以为

徐东芬
社恐应该如何缓解呢? 相信以下三句话能帮助到你 ①你以为大家都关注你,其实他们像你一样只关注他们自己。 ②任何事情都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③很多时候真正消耗我们的,不是别人的看法,不是长辈的批评,而是自己蔓延的情绪。 我们在他人眼里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重要,了解到这些,我们或许就可以在公众场合放下多余的担心和拘束,不必因担心瑕疵被他人注意到而自寻烦恼。送给你罗素的一句话:“一个人幸福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消除了对自我的关注。”愿我们都能活得坦然些,无需过分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不足。

2温暖
0回答
张瑞琴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刘金晶
挺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概2k多字左右。 前几天,收到有人发私信问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没写完,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因为文章是复制粘贴过去的,所以我想是不是粘丢了一部分,于是把段落对了一下,发现没问题。 但对方又坚持问了一次,还挺认真的,我也有些狐疑,于是又仔细的把文章看了一遍。这一遍就看出了一点问题来了,论述的第二部分是有些仓促的,过渡得有些生硬,可能不是专门学心理的人,论述的转折就不是很连贯,有些断续的感觉。 看出来了之后,我就回应说,文章是当时听课有感触一时兴起写的,有点久了。虽然也问了对方感觉哪里有断点的感觉,的确也是想从读者的角度得到些反馈,但本心来说,并没有根据反馈很快就去修改的想法。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之后,对方说看到完整的文章了,是软件和手机型号之间有不兼容的地方,显示不全。 这一下,真是出乎我意料了。找了好半天文章本身的问题,原来不是没写完整,而且真的没看到完整的。 这一次,又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归因倾向。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找原因时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自身内在找原因就是内归因,从外界外在找原因就是外归因。 这两种方式没有完全的好或不好,都有适用的场合。有句话说,天底下的事就三类,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如果真是自己的事,那么内归因就是合适的,叫勇于承担责任,否则,是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还内归因到自己头上的话,就叫过度承担、自疚自罪了。 反之,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外归因到别人头上、老天爷头上,那就推诿、不负责任。而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确外归因就是合适的,那叫有边界、各自为自己负责,和接纳现实。 所以,归因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根据具体事情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的归因方式。 但一般人们都没有那么极端到只是外归因或只是内归因,只是根据人们的性格秉性会显示出偏向某一方的倾向。有人倾向于内归因,就会事情来了先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这边的原因。而有人就会倾向于啥事都先把自己撇干净了再说。 那成长的方向,自然是向着趋于中庸的方式去啦。内归因倾向的,可以试着首先去找找别人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再回到自身,而外归因倾向的,则可以首先看看自己对事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再去看外面。

史冬英
语言是非常有能量的,你说自己是怎样的,很可能你就真的会变成怎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语言其实是思想的符号化表达,组织和输出语言的过程又是对思维的整理和强化过程。 这样的情况我猜所有人都经历过,就是你的头脑中有了一个念头,你觉得很有趣,或很有道理,但你想把它说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很难形容,或者说不清楚。但反过来,当你能够用语言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对这个想法就会印象深刻,而不再是一闪而过的模糊感觉。 语言的这个特点让它具有了巨大的力量,因为它代表了你能看见和理解你的思想,而思想会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又会形成习惯,所以你经常说什么,什么就可能真的发生。 比如你常说自己倒霉,那么你就会懒得去为自己争取权益、创造机会,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你看到倒霉事件的几率,或者忽略掉可能的机遇。 但知道这些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就可以有很好的改变。 比如同样是倒霉,我们如果换成“今天这件事好像是稍差了点运气”,那么你通常不会被打击到,不会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永恒的问题,于是你会期待,下次如果运气好的话就一定可以成事了,因此你不会放弃努力和尝试。 所以,千万不要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改变你的语言,你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