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妈妈把菜烧咸了, 爸爸说:“咸了好下饭,吃咸了还能多喝水

包婷
妈妈把菜烧咸了, 爸爸说:“咸了好下饭,吃咸了还能多喝水,多喝水对身体好。” 妈妈把菜烧淡了, 爸爸说:“吃淡点好,健康,现在的人都提倡低盐低油饮食。” 爸爸打扫卫生弄坏了家具,妈妈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些家具我早就想换了。” 爸爸买了看不过眼的老菜回家, 妈妈说,“你买的菜这么有嚼劲,眼光不错呀。” 妈妈出门半天不知道穿什么, 妈妈说,“都怪你,那么爱我,宠我,买那么多衣服都不知道穿哪件,只买一件就这么纠结了” ……看完您有啥感受呢 这对老夫妻在坏情绪来临时,不是彼此打压说教,针锋相对, ➡️而是给对方好的情绪体验,被尊重,被接纳,被允许,被看见,被认同,才有婚姻中的相濡以沫。才有家庭的和谐幸福! 无关痛痒的小事,彼此包容;不伤大雅的细节,多多原谅。 生活里的大风大浪毕竟是少数,那些融在柴米油盐的暖才最令人动容!

1温暖
0回答
冯明芬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蒋营宜
当我们倾向于倾向于将别人或者事情往坏处想的时候,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行为模式,并采取积极步骤来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 1. 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有揣测他人动机的习惯。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过去的经历或者对他人的不信任。 2. 意识到偏见:了解人们的认知偏差,比如归因错误,即人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咎于个人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 3. 从正面角度解读他人行为,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方有恶意。 4.沟通验证:如果你对某人的意图感到不确定,直接与他们沟通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询问和倾听,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的真实意图与你最初的假设大相径庭。 5. 换位思考: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们可能的动机和感受。这有助于你更加公正地评估情况。 6. 专注于事实:基于事实而非假设做判断。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不要急于下结论。 7. 寻求反馈: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讨论你的揣测,他们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你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8. 专业帮助: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独立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你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 9. 持续练习:改变思维习惯需要时间和努力,不断练习上述策略,直到它们成为你处理人际关系的自然方式。 总之,每个人都会有想象他人的误区,但关键是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善。通过练习和时间,你可以学会更加公正客观的看待人和事实,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从而能与别人和自己自如相处

王润之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设立界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寻一些灵感: 第一,你总是习惯于优先于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特别是对哪些熟悉的、亲密的、在意的人,总会出现“这样会不会伤害到它的情感”,出现动摇。 第二,你还不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只能通过他人的态度、看法来描绘一个印象模糊的“自我”;你也不确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所以在设定界限时往往会十分犹豫。 第三,你还不能很好的把握一段关系,总是担心界限会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让这段关系提前终止。 第四,对方的界限意识很不清晰,他们可能有较强的控制欲望,不懂得尊重你的界限,你会发现自己很难对这类人设立界限;另外如果你对哪些性格极度软和、习惯依赖他人的人设立了界限,他们会表现出受伤的、委屈的样子,让你感到非常内疚,从而使你对是否坚守界限产生犹豫。 以上只是几种可能出现的影响设立界限的情况,还有更多的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分析。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要对自己询问这样的问题:我是怕伤害对方?还是担心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接纳? 心理学家达林兰瑟认为,很多人无法设立自己的界限,是因为他们把别人的认可看得非常重要,而且总认为自己只有无条件地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获得这样的认可。然而,无底线付出是不平等、不健康的,它的实质是“讨好”和“情感贿赂”。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之后,还需要明确,设立界限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相应的,这是你开始懂得“自我”的重要性的开始,满足自爱,爱护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其实很多的个案中,都能够发现一些线索,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欲望,一旦出现了“不顺从”,会他们感受到愤怒,震惊,更有甚者,会出现恶语相加,比如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死活”“自我中心主义”等。如果被别人指责为“自私的人”,这个时刻啊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几个问题入手,来冷静的判断一下他们评价的真实性: 第一,区分出重要的问题,别人口中自私可能只是你不想被侵占私人空间、领域等理所应当的行动。看清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别人评价你的基点是荒谬的、牵强的,也就没有必要给自己贴上标签。 第二,不要被不负责任的评论影响。人际关系中,很难不受到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也不是所有的评价都需要负责任,特别的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评价都是评价者内心的一种投射,并非客观的。不要轻易被这些评论的影响,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状态。

胡周琴
1,是一种心智发育不全、自我意识缺失的表现。 有天真幼稚的特质,想要给别人留下独特的印象,强调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个性特点。希望被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自信和决心,想要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魅力,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注意力。想要表达自己的谦逊和大气,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2,是幼年期延续下来的一种习惯心理。使用名字称呼自己时,能产生似乎有两个自己的效果。自称自己的名字,会显得自己跟对方是站在同一个战线。 3,有自负、自大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人的第一人称都是“我”、“俺”、“咱”等,这些称谓都属于“谦称”,而称呼他人名字属于“尊称”,在人前自称己名,从表象看,是在展示自己的文化修为,但其核心意识是想通过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来形成一道异样的风景,从而制造聚焦大众视觉的亮点,并引人注目。 4,喜欢自称自己名字,一方面说明其内心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常常因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或其认为他人关注不够),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也透露了其具有自我欣赏的心理倾向,对自己的行为十分肯定,过于自负。 5,对自己非常自信,非常有人格魅力,做事坚持不懈,有目标有动力。 6,特别喜欢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着自己特别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而不是其他名字。 希望别人记住这个名字,也许之前有其他名字。 7,强调明确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立场,习惯暴露很多隐藏的秘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