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 放学后6分钟:专注倾听不打断 ▶️ 睡前8分钟:分
徐斌
▶️ 放学后6分钟:专注倾听不打断 ▶️ 睡前8分钟:分享当日「高峰体验」 ▶️ 周末6分钟:共同完成简单家务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广亚
在当今社会,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将“我要做自己”挂在嘴边。然而,细细想来,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做自己呢?难道是情绪上头时想骂就骂,一感到疲惫想躺就躺,工作稍不如意就任性辞职吗?是完全不顾及任何后果,毫无约束地随心所欲活着吗?还是无论外界如何干扰,都始终坚守内心的准则,不被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所左右呢? 实际上,很多人都对“做自己”存在深深的误解。不少人以为做自己就是任性而为,率性地由着自己的脾气来,却不知这背后缺失了对自我行为和情绪的深度思考;以为做自己是随性自在,想怎样就怎样,可随性与真正的自由之间有着本质区别,自由是在知晓边界与责任前提下的从容,而非毫无节制的散漫;以为做自己就是不用理会别人的感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却忽略了倾听自己内心声音需要建立在尊重他人与自我反思的基础上。 进一步来看,“做自己”其实还分为假做自己和真做自己。那些假做自己的人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们总是强调“我就是这样的人,不想改变” ,但这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不敢正视自身问题的怯懦。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把头埋进沙堆,看似对自身问题视而不见就能安然无恙,实则问题依旧存在且可能愈发严重。他们大声宣称“谁也别管我,我想干嘛就干嘛” ,可内心深处是害怕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被他人否定,于是干脆自暴自弃,放弃了自我成长与完善的机会。在生活中,他们表面上装作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内心极为在意,不过是用强硬的言辞来掩盖内心的脆弱,这种人看似在勇敢地做自己,实则是在逃避真实的自己,始终在自我欺骗的漩涡中徘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做自己。真做自己的人,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情绪,既不会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底,让其慢慢侵蚀内心,也不会任由情绪肆意爆发,给身边的人带来伤害。他们懂得情绪是自身的一部分,只有接纳并正确处理,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失去自我的本真,但同时也会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主动去伤害身边的人。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有勇气去追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能坦然接受,因为这是遵循内心做出的决定。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声称做自己之后,不但没有收获预期的快乐与满足,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甚至还遭到身边人的讨厌呢
张亮
如果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拟环境,就如同电脑程序里的游戏一样,也许我们只是游戏npc,那我们的生命还有意义吗?其实世间万物,命运交错,因果轮回,很多时候我们是身不由己的,更多像是被命运操控,但我们每一次努力的抗争,呐喊,努力的活着,都是生命不屈的意义啊!就算是虚拟的世界,但只要我活着,存在着,不管是多么卑微渺小的我,也要留下生命抗争不屈的意志。
和钰蓉
自卑先不要急着变得自信,首先需要放下的是脆弱的自尊、面子和羞耻感。如果把这些东西拿掉,你就是块铜墙铁壁,能立刻变得自信。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好看,喜欢的人不敢表白,答错了问题怕被嘲笑,你觉得自己不够好,很多事情不敢做,就是因为担心失败的结果是丢人,其实你逃避的是丢人,是怕你自以为的形象人设被减分; 自卑只是借口,只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块迎来送往的地毯,多踩自己几次就好。你越是拼命维护,舍不得踩,就总会有人跳出来替你踩几脚。凡是你逃避的东西,上天偏要让你反复去感受。
王倩倩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如果双方在三观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那么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真正的共鸣和默契。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勉强维持关系,只会让彼此都感到疲惫和痛苦。最明智的选择是在意识到彼此难以共鸣之时,优雅地转身离开,保持尊重,不争辩,不强求融合。
张芮宁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讲了一个《狗眼看世界》的段子。这个段子听起来有点荒诞,但是这个段子对罗胖的启发巨大。他说:“虽然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只要肯换角度,哪怕只是镜头的位置稍微低一点,总能发现一些惊喜”。 所以当我们总是陷于自己的情绪或想法无法控制时,请尝试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和感受,或许可以走出困境,获得全新的感受
牛瑞敏
和朋友相处交流可以丰富愉悦我们的生活,但不能代替咨询,咨询师可以站在中立的角度,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来引导我们,帮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打开思维,疏导情绪。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来访者感言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