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追求你的热情,而不单单是养老金!
李萍
追求你的热情,而不单单是养老金!
0温暖
0回答
#
职场二三事
相关回答
冯红艳
不同的家庭文化碰撞带来新的家庭发展动力。 古时候有落魄的书香门第和蒸蒸日上的商家联姻,书香门第的内在底蕴,对生命,对传承,教育的思考会直接影响到商户人家以利益为目标的思想观念。 以利益为目标的家庭文化可能在短时间内充满生机和活力,却也容易断代,富不过三代便是这个道理。家风会出问题,直接影响后代的行为思想。 书香门第一般都是多带传承,落魄时依旧有强大的内核,底蕴在,而这样的家风教育出的孩子在大是大非上的思考会不一样,更会考虑的长远。可落魄定有它不足的地方,与时代有落差的地方。 两种家庭文化的碰撞带来的是新的力量,新的动力。最初可能谁都不服谁,到后来想要把这力量,要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也因此冲突会变成一种发展的力量。孩子传承,有更多的思想在家庭里融合成新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发展出新的东西。 冲突,强大的力量。
冯二玲
第586天 怕 羊 的 狼 美国有个农场主养了一大群羊,可惜时不时就被附近的狼叼走几只,时间一久,农场的损失越来越严重。这天,农场附近搬来了一位动物学家,农场主听说了,赶紧带着礼物上门求助:“拜托您了,帮帮我,千万别再让狼吃掉我的羊了!” “不,你应该让狼吃羊。”动物学家认真地说,“不过,你要给它吃一只‘可怕’的羊。”农场主似懂非懂,动物学家便给了他一些药片,而后叮嘱了一番。农场主照做了,先把药片塞进十几块羊肉里,然后伺机把肉投进狼群。狼群纷纷围上来哄抢,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很快,加了“料”的羊肉让狼群呕吐不止。 几天后,农场主在动物学家的指示下,把普通的羊肉扔进狼群中,可是,狼群只是凑上来咬了一口便走开了。数月之后,这些狼开始排斥它们曾经最喜欢的羊肉,连眼前这群活生生的小肥羊都不理睬了。农场主惊喜不已,对动物学家连连道谢,说:“您真是神了!我只知道羊害怕狼,没想到还能亲眼看到狼害怕羊!” 动物学家说:“人类会喜欢熟悉的美味,也愿意尝试新奇的食物。不过,一旦吃完让他们难受的东西,下次再看到这种食物时,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狼与人类一样,经历一次挫折后就变得胆小怕事。所以,保护羊群免受袭击的最好方法,并不是一味阻挡狼群,而是送它们一趟不愉快的进食,一次不舒服的经历。”
朱晓燕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鼻祖。他勾勒了八种心理类型,分外倾和内倾两大类,分别是: 外倾思维型,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 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 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往往表现为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内倾情感型,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 外倾感觉型,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情感浅薄。 内倾感觉型,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沉静随和。 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鹜远,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内倾直觉型,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史冬英
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亲身经历,我们发现在面对分手时,人们总喜欢问一个问题:“你爱过我吗?” 有时候我们可能也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傻,反正都要分手了,爱没爱过又怎样呢?而且即便对方说“爱过”,谁又知道他有几分真心呢? 但我们还是会问,好像得不到这个答案,我们就没有办法结束这段感情似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不论做什么,都是需要意义感的,换句话说,意义将决定我们怎样看待一件事情,进而决定我们怎样评价自己。 以分手举例。我们在一段感情里付出了那么多,最后却没有修成正果,那我们曾经的付出和执着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因为自己犯贱吗? 这时如果对方给你的答案是“爱过”,你就可以把过去发生的一切定义为爱情,而分手只是因为许多现实条件不允许。 这就相当于我们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有了这个解释,我们才能继续相信爱情,相信自己,才能继续追求新的关系。反之,我们将陷入强烈的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攻击,亲密关系也可能就此成为了我们内心的创伤和禁忌。 所以,请善待我们的伴侣,若非真爱,就不要开始。虽然谁也不能保证最初的爱会一直在,但至少爱过,就足以让我们有勇气去接受不再爱的残酷,让我们相信爱还会再来。
张晓华
由于疫情、经济衰退,以及科技发展等多重影响,最近几年我们全社会进入了以低幸福感(Well being)和高职业倦怠为特征的情感衰退期。 什么是情感衰退?与经济衰退一样,这是一种持续的情感枯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情绪健康在下降,动力和同理心在减少,应对日常压力的能力也在降低。 这导致我们跨社群或跨社会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参与度大幅下降,整个人群的情绪活力和人际关系在集体下滑。 这也正是今天这个时代,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情商和幸福感已连续4年下降。我们太多的人与外界脱节,疲于奔命,而且往往无法茁壮成长,颗粒无收,甚至负增长。 据盖洛普调查,全球每10人中就有7人表示自己正处于挣扎中或遭受痛苦,今天的人们正在感受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 从一系列衡量生活状况的指标来看,我们活的——真的不太好,这是我们在2024年经历的现实。 好在一切都将过去,让我们一起携手告别曾经的未来,调整好我们的状态,提高我们的情商,挖掘我们的潜能,提升我们的心力,更高效,更积极,更勇敢,更坚定地去迎接开创我们2025年的新生活吧! 让我们永远记得——快乐是一切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你唯一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时刻沉浸在一个巅峰状态和一个美好的感觉当中。
谭丽梅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对与父母间的关系,并不会太了解或在意,主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就可以了。而事实上,孩子比父母想象中的更敏感。 英国心理学家费尔贝恩研究发现,父母之间出现问题,孩子总会在自己身上找过失,宁愿是自己有错。现实生活中,有些小孩会认为,父母亲之所以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好,只要自己乖一点,表现好一点,父母亲的关系就会变好,因此整天忧心忡忡,不停想方设法地讨好父母亲;有的孩子则认为错在自己而不断责难或破坏自己。 为何孩子会出现这种心理呢?费尔贝恩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道德防御”,在他看来,孩子之所以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其动机是想让父母亲变“好”,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主动地承担了父母的“不好”。可以说,孩子是以牺牲内部安全为代价来换取外部的安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做上帝统治下的罪人要好过居住在由魔鬼统治的世界里”。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