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救世主? 01. 2024年已经开启

马金萍
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救世主? 01. 2024年已经开启,又是崭新的一年。 “开启”意味着什么呢?是希望、力量、勇气,同时也有迷茫、犹豫、徘徊。当面临选择或徘徊不决时,特别希望有个人或者一道光能指引自己,希望有个全能的救世主能引领自己。 重读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后,关于救世主的概念时时在脑海中萦绕。 所谓救世主,是指能够拯救整个世界的人或力量。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救世主往往被视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或救世教主,能够解救人们于苦难之中,带来和平与救赎。 在小说中所谓的“救世主”出现了,就是神一样的男主人公丁元英。这样的一个人,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解读。 在他的影响下,有的人找到了至纯至真的爱情,有的人在面临重大决择时听从建议轻松获胜,有的人从白领成为高层,有的人失去了近在咫尺的成功机会,有的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这样看来,这个“救世主”到底是救了人还是害了人?是人还是魔? 成功的人感激他,失败的人憎恨他,可是他依然是他。 所以,我们不禁思考: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救世主? 02. 其实,谁又是谁的救世主呢?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引领自己走出黑暗的那道光;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是心理咨询师马金萍。如果你也曾经有过和我一样的思考,如果你也曾经为此感到困惑,可以来到咨询中,咱们一起探讨。看见、了解、理解、清晰。 虽然,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愿意陪伴你,一起去探索。 我在这里,联系我吧。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秋涵
#周二读书笔记 07 梦,并不浪漫……——梦是纯粹由睡眠时大脑中随机的生理电刺激所致。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的那些在清醒状态下无法实现的愿望。 20世纪70年代,哈弗医学院的阿伦·霍布森和罗伯特·麦卡利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认为事实上,梦不过是在REM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 他们认为,梦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含义。 • 理论假设 与其说是梦引发了REM(快速眼动)睡眠,倒不如说是REM睡眠使人做梦。 • 方法 所有哺乳动物都要经历和人类相似的睡眠阶段。研究者选择猫作为被试。用各种实验技术来刺激或抑制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并记录这对有梦睡眠的影响。 • 结果和讨论 作者把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含义详细表述为四条: (1)做梦的原动力不是来自于心理而是来自于生理,梦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都是相当固定的,可以假定其受到了神经系统遗传因素的预先控制。 (2)在做梦的过程中,脑干不包含任何思想、情感、情节或愿望,只是简单的电能。 (3)对进入梦中的随机信号的详细阐述可以看成是一种建构、整合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润饰中不可接受的愿望的过程。 (4)对于梦的遗忘,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压抑。他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梦的内容太让人心神不宁,这是人们就会遗忘它。但霍布森和麦卡利声称,当人们清醒时,大脑会产生快速的化学变化,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时记忆转换为长时记忆所必须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所以,除非梦特别生动(由大量的激活产生了这样一个梦),并且你在做梦的过程中醒来,或做完梦后立即醒来,否则你是不会记住梦的内容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周海清
嗨,我是“冰雁”一名心理咨询师。 过去我们经常聊“爱自己”鼓励大家自我肯定、自我关怀。很多读者都反馈说:问题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地爱自己?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旺自己。我要旺!简单来说,就是滋养好自己的磁场。那么,美好的事物也会源源不断地被你吸引过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实在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方式。今天我就来分享4句「旺自己」的咒语,它们源自于我这些年来的咨询观察以及我个人的成长经验。每当我陷入焦虑。感到颓丧、浑身没有能量时它们总是能帮我快速走出来,希望这4句话也能帮你“旺”起来。来访者故事已作授权和模糊化处理 --NO-1- “凡所发生,必有利于我” 我们每个人 都需要形成一种“盲目自信” 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最终都是对我有“好处”的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转念是在一段很倒霉的日子里 那会儿我刚当上实习咨询师 做啥都不顺, 工作上 接连有好几个来访者在做了一两次咨询之后就主动中断了咨询。 这让我很受挫 反复怀疑自身能力是不是不够 是不是我太差劲了? 生活上,因为装修的问题我每天都要跟装修公司工人、物业来回掰扯 有时一个简单的飘窗尺寸问题都能搞错 让我变得莫名烦躁 连带着老赵也被我拿来撒气我们俩也因此常常吵架 感情变得很紧张 那段时间,我头顶就像有一团乌云 去哪都散发着丧气 直到后来,我的督导师讲了一段话 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督导师: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是来否定你或限制你的,而是来引导你和帮助你的。比如你和来访者的咨访关系剥落,不是在说你太失败了,而是在提醒你、教会你一些东西。 当我顺着督导的思路去思考时 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比如,我对比了两个 同样是初中生厌学的来访案例 我发现小A主动中断咨询 也许是她正在用这种方式 表达对父母的“反抗”和“捍卫主权” 她是被父母逼着走进咨询室的 而小B有持续咨询的动力 则可能是因为母亲陪着她一起来的 在咨询里 妈妈也一直有跟她讨论和沟通 这让我意识到 对于青少年来访的课题 「父母的在场意愿」是更重要的 这无疑给我增长了一次宝贵的经验 慢慢地,当我习惯用“资源” 的视角 而非“问题”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的一切时 我发现-「凡所发生,必有利于我」 装修的事 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强硬更坚定的方式去沟通 --NO-2- “那又怎么样” --NO-3- 我只需要往前推进一点点 就很厉害了 --NO-4- “体验而已” 未完待续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