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特别认可武志红老师的“安全感就是安全空间的内化,我们最初
张芮宁
特别认可武志红老师的“安全感就是安全空间的内化,我们最初有赖于父母提供一个安全空间,就是指父母对孩子持续性的关爱。当确认了“我”放下控制时会遇到一个充满善意的“你”,才能放下控制而接受失控。”
1温暖
2回答
成为更好的自己
温暖了
评论
成为更好的自己
1年前
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这一生都会充满幸福和温暖
成为更好的自己
1年前
非常认同老师的观点,太赞啦
相关回答
李凝
迷失的时候 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 --- 松浦弥太郎
姜丽敏
清晨4:00-5:00静坐一小时,神清气爽,迎接美好的一天
唐洁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之后,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过面包店。” “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揪住这句话问了下去。 原来,年轻时,“我”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过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 而这是因为小时候有一次对面包的渴望没被满足。 最常见的现象是, 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 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尽管我们理性上意识到了它们无比不合理,却难以摆脱它们的控制,就像中了魔一样。 譬如,许多女子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认为那样才有男人味,她们对通常意义的好男子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女子通常都有一个暴戾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受过严格的管教。在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和几乎所有试图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亲人的愿望一样,99%会失败。 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时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执迷不悟。
张凤琴
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 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是使自己更透明。我们要愿意并且能够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 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我们害怕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者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 但是,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使我们更加担心,永远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 通过把感情转变成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用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将使人“看见”自己的情感,并且能更有效地对待它们。 ——朱拉德(Jourard)
史冬英
没有人喜欢被冷暴力,也有很多人把冷暴力归结为最伤害关系的互动方式,那么冷暴力就无解了吗? 事实上,沟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语言,另一种则是用行为,冷暴力其实就属于后者,它是用行动在传达信息。 遭遇冷暴力时,多数人会愤怒,会指责对方,逼对方开口交流,但效果往往不好。这时不妨先接纳对方的状态,不用负面的理解去定义对方,比如对方就是拒绝交流,就是不在意或者看不起我,等等,然后给对方一个表达的环境,共情他的困境,鼓励他说点什么。 比如,我发现我们一遇到矛盾,你就不说话,这让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对你来说,这是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吗?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你更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吗? 出现问题时总得有人打破僵局,如果这段关系还让你不舍,那么它就值得你去破冰,相反,如果你已经够了,那么离开也是一种选择,就怕是一面不舍得,一面又不满,不满还没有行动。
刘丽伟
曾经有人说我是250时,我就很有情绪,当我走进心理情绪课看到了心理能量等级图时,我才知250这个数值在心理能量是淡定灵活有安全感的,多好!同样的数字,却有了不同的诠释,这也是心理魅力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