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

马玉琢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就会引起积极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情绪体验。 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抚养;成人也要通过情绪反映他处境的好坏。人们还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的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人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但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从生物进化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人有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又有不同情绪结合起来的各种各样的复合情绪,所以人所具有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 心境对人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使人消沉。长期焦虑会有损于健康。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的心境是一种良好的性格特点。 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胡周琴
1、每天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 2、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3、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4、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 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5、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6、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7、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 艾瑞克·弗洛姆

冯二玲
第384天 如 何 收 获 积 极 的 第 一 印 象 运用四个心理因素,也叫“四个社交礼物”,可以营造积极的第一印象。 第一个社交礼物叫赏识,这很好理解,每个人都喜欢被欣赏被肯定,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能直接或者间接,告诉某人,她很有才能、很有趣、很聪明,很有魅力,她通常就会感觉自我良好,并且对自己的人格感到骄傲。 除了赏识,第二个社交礼物,叫做联系。它又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你们的“共同点”,也就是你们的相同之处,比如说,有可能是:你们相似的朋友、相同的兴趣、相似的观点,举个常见的例子,你说:“我喜欢昨天上映的这部新电影”,对方回答:“嗯,你说得对,我也喜欢唉。”你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话,原因就是彼此感觉到了,自己是被人理解的,有了一种亲密可靠的感觉。 第三个社交礼物,它叫做“改善情绪”,指的是:人们在社交中都希望对方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积极向上的感觉。所以建议:在初次见面时,可以借助多种方法,鼓舞和改善他人的情绪,让气氛活跃起来,比如说,你可以适当的微笑、或者是热情的回应对方的话题、还可以是人变得稍微有点幽默感。 第四个“社交礼物”,它叫做“获得知识”,什么是“获得知识”呢?难道是要给别人上课讲道理吗?不是的,“获得知识”指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好奇心,喜欢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有趣的事实、观点、新闻,你把这些作为社交礼物送给他人,他人就会觉得你非常有吸引力。所谓的“知识”,所讨论的话题,不必局限于国家大事、名人书籍,这对普通人来说上手有点难,完全可以聊些简单点的“知识”,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比如,上班路上遇到的新奇事物、你刚看过的电影、某本杂志上的文章、甚至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也行。 总结来说,社交的过程,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心理交易的过程,我们尽可能的付出“社交礼物”,就会收获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

王雅君
这种模式在绝大多数关系中,都是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父母改变孩子为例。 父母改变 孩子的结果,主要归结为四种情形,我们几乎天天发生“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为例。 第一种情形: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孩子没按照父母的要求好好学习,没考上大学。结果是父母改变孩子不成功,父母自己反而内伤了。 第二种情形:孩子如父母希望一样,好好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父母想读北京大学没读成,把孩子送到了北京大学去。结果就是父母孩子改变孩子成功,但孩子内伤了。 第三种情形:父母想改变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不断地对抗,双方充满冲突,都疲惫不堪。孩子的离家出走、网瘾等都和这个模式有关。父母想改变孩子,孩子不要,孩子的关注点在对抗上,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果就是父母改变孩子不成功,跟孩子的关系也受伤了。 第四种情形: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学习,通过同理心倾听,给予一种全然的信任和关爱,尊重和理解孩子。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父母提供支持,这样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就会获得很大进步。孩子很开心,成绩也会很好,父母也很安心。结果是父母改变孩子成功,跟孩子的关系也更好了。 前三种情形我们都成为悲剧模式,而非暴力沟通要实现的是第四种——共赢模式。我相信,没有人希望用前三种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孩子。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