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些子人格是内化生活中的他人产生的。例如,孩子会内化父母

张晓丽
有些子人格是内化生活中的他人产生的。例如,孩子会内化父母,在内心形成和父母很相似的子人格。 有些子人格明显是由于内化的过程而产生的。例如,许多人都有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主导性格很类似的子人格。有的人干脆把这些子人格的名字叫作“父亲”“母亲”。曾有某来访者的子人格中,有一个子人格叫作“父亲”。他50多岁,但是看上去像45岁。 他的性格是:内向、事业心强、艺术气质、要求严格,喜欢正派的人,喜欢艺术,不喜欢歪门邪道。还有一个子人格叫作“母亲”,50多岁,但是看上去也像45岁,她穿一身暗红色套装;性格很要强。来访者自己也很清楚地发现,这两个子人格就是现实中她的父母的化身。 精神分析心理学明确地指出,出于某种动机,儿童会把父母的性格特点内化,这也就是超我的形成机制,内化了的父母可以形成超我。发展心理学也都描述过这个过程。 这些子人格仿佛是一个父母的翻版,在子女的脑子中存在着,他就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的化身。从发现中可以知道,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并不是一些静止的教条,不像子女脑子里存储的一些语句;相反,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子人格。举例说,一个母亲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谦虚”,这影响了她的儿子。在儿子长大后,做了一件很得意的事情。他很想夸耀一下自己,这时,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做人一定要谦虚”。如果他不顾这个声音,还是自吹自擂了一番,他的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批评他:“你怎么这样不谦虚?”从而使他产生内疚感。假如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只是一些存储在脑子里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不会主动地发出声音的。而实际上,发出声音的是“母亲”的子人格。因为她是一个子人格,所以她才可以随时注意并监视着他,随时告诉他不要骄傲。而在他骄傲的时候,这个子人格也可以随时批评他。她会和他辩论,会使用种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会随机应变找机会控制他……就仿佛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活在他心中的人。 即使子女离开了父母,甚至父母已经去世,这个“心中的父母子人格”还是像父母一样和他交流,有时赞扬他,有时批评他,有时鼓励他,有时欺骗他。 这个父母当然未必和真实的父母完全一样,他(她)代表的只是在子女心中的父母形象。 假如这个父母子人格是一个爱子女的父母,则子女可以从这个子人格中得到爱,得到关怀。这个子女将是幸运的人,因为不论遇到怎样的情况,他(她)随时有一个爱他(她)的父母陪

2温暖
0回答
张瑞琴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张凤琴
自我就像大海上飘浮着的一条小船,又像一座沉落在海底却只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有时他自然地前行,有时又被大海中的风浪影响着颠簸、退行、原地打转甚至面临沉船、被海水裹携着不知要被带到哪里。 他不知道这海底的冰山都连接着自己。他以为“我”就是“自我”知道的这么多,“我”就是“自我”以为的这个样子,“自我”总是可以把“我”管理得好好的,控制得好好的,照顾得好好的。 不。事实根本不是如此。 一个女人,平日里看起来挺文静。但突然在一个时期,她就像变了一个人,爆燥、忧郁、哭弄无常、怨声载道,没完没了地指责家人。她还是平日里那个她以为的“自我”吗?怎么如此地不同呢?假如不是她,那又是谁? 一个男人,平时看起来挺理性。但有时瞬间发火。他的自我不想发火,但那火气不知道从哪里窜了出来,自我控制都控制不住。这时他的自我又到哪里去了?莫非那发火的自己不再是他自己吗?谁都知道肯定是啊,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完整的我,远不只是海上飘浮着的那条小船或海平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那只是我们可能知道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它距离一个“完整的我”还相差甚远。想起来年轻时就被一位搞艺术的老师笑骂我“活得极不完整”,自己还和人家争辩得脸红耳赤。后来学了心理学才懂得,人家说得是对的。我们只知道我们以为我们是的那个部分,以为那就是完整的我们,那上面表现出的种种怪象又是谁在作祟?难道不是我们吗?显然也是我们,只是它不像平时里的我们而己,看起来像一个更加陌生的我们。 有时,我们会骂:鬼知道是怎么回事。不错,“鬼”的确知道是怎么回事。只不过,这个“鬼”就是我们的“心魔”而己——它,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已经变得不熟悉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庞大的一个我们还很陌生的自己,它就在那里存在着,但我们却往往熟视无睹、视若无人,生活在自我的状态中,任它们在暗处影响我们、干扰我们甚至左右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引导我们认识自我,深度心理学引导我们认识我们仍很陌生的未知自我,即无意识中原本也属于“我”的各个部分。 用非常具有局限性的“自我”去了解如此庞大、充满未知的更趋于”完整的我“,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谨防着自己不要变得太过自恋、太过自大、太过自以为是;还需要尝试着开放自我的心态,让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但仍旧属于“我”的部分进来;同时,还需要学着识别并理解那些与平素里不太一样的“我”的部分的历史、形成、变迁及接下来怎么办。

刘苗苗
兼顾多重身份的新时代女性该如何做才能更成功洒脱 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作为女人,你在结婚以后,是不是就把你的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你老公第二位,你自己却放在了最后,你活的很累,很委屈,很卑微,一直都在迁就,一直都在讨好,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深深的爱着孩子,爱着这个家,却没有人能够理解,深夜睡不着觉,无数次的后悔自己的婚姻。也会焦虑,担心,委屈的掉眼泪,觉得自己很失败,但一想到孩子,你每天还是早上第一个爬起来,还得挺着工作照顾家。但最让你难以接受的是,你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很压抑,小时候还好,到了青春期,各种问题来了,反抗、敌对、敏感,总之你说什么他都很烦,而你的老公呢,却认为这都是你惯着。孩子他呢,不是讲大道理,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预孩子,你去跟他讲又谈不通,每每这个时候你就彻底的崩溃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错,找不到方向。其实我告诉你,你最根本的错误就是爱的错了。人一生下来,我们就要处理好三种关系,跟自我的关系,跟他的关系,跟整个世界的关系,爱自己,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的功课。你之所以活得这么累,其实啊,是你失去自我啦。那么如何找回自我呢?要学会向内觉察,向内觉察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点,留意自己内在的情绪,当这个情绪来临时,不要试图跟情绪去对抗,喜怒哀恐,这都是我们正常的情绪,允许他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好自己,学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了,我们才能够慢慢的爱上自己。第二点,要关注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时,比如说他为什么这样,他为什么跟我说这样的话,他怎么能这样做呢?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自我,试着把自己拉回来,允许别人和我们之间的差异,接纳这个不同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第三点,满足自己内在的期待,首先就要去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能为自己做点儿什么,然后就是去做,去体验,在生活中感受自己,这样你就能慢慢的好起来。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