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概念,“非评价”和“不评价”。

王洪叶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概念,“非评价”和“不评价”。   我们常常会把两者混为一谈,认为“非评价”=“不评价”。但实际两者大相径庭。   生而为人,“不评价”是每个人都做不到的。人的内心就是习惯于评价,会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行那个不行,这个棒那个不棒,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这些本质上都是评价。   人的内心就是会时时刻刻充满各种评价。想一想,从睁开眼的那个瞬间,那些好坏对错是不是就已经出现了?   而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我们要的并不是“不评价”,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如果你见到哪个人跟你说,要学习时时刻刻不要去评价,那不要犹豫,赶紧溜。人不是神,人就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存在。超越人性,而不是要违反人性。   那接下来你可能会问,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自然是“非评价”了。   “非评价”包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层:不要对评价再评价。也就是说,有评价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看到自己在评价就好了。看到就可以暂停,而无需对自己的评价再生出新的评价,觉得如何如何不好。   第二层:不要被评价绑架。也就是说,看到评价就好,不要陷入自己的评价陷入是非好坏对错中出不来。这样就能提醒自己重新回到事物的原貌上。   所以,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再去“不评价”了。有没有感觉轻松了一些呢?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彭充
所有人都可以在心理咨询中获益,但这不并等同于所有人都需要心理咨询。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呢?是动机,我认为认同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一个人成长获益是个必要前提条件,不仅仅是来访者需要,咨询师更是需要。这是我们的基本发心,没有它,咨询师会丧失职业敬畏和专业精神,会漠视错误,会将其作为狭隘的精神满足或商业追求。 其次,我们要明白心理咨询这件事要促成什么。尤其是针对形形色色,不同人格,不同社会面貌,不同期待的来访者时。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一件事情能让所有人类群体获益,那么它必然可以量化一些“获益性的指标”,如自我了解,人格完善,关系模式改善/改变,社会功能增加等。 我认为心理咨询本质上就是在做一件事:让一个人在促进性的关系里获得自己无法独立实现的心理成长。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化出两个必要元素:关系和成长。但关系本身不代表成长,关系只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心理成长是个复杂性过程,需要诸多技术要素能在对话和互动中恰到好处的识别和干预。 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却不知道关系为何重要,关系绝对不是简单的陪伴,因为咨询师的陪伴肯定抵不过一个可以随时应答并给予现实回馈的朋友或亲密伴侣。 关系甚至不仅仅是理解,但理解可以帮助建立关系。一个人为什么愿意付费呆在一段关系里?那一定是TA体验到了一些大于自己支出代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现实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这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预期。预期是一种对未来自我的承诺,这种承诺不仅仅是关系体验带来的情感性反馈,还有理性上对这件事最终能带给自己什么的清晰认识。所以咨询师在咨询关系里要不断的消除咨访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咨询师认同的价值,在来访者那里未必等价,有时候咨询师做了对的事情,却往往因为来访者感觉不到这份价值,最后选择放弃咨询。 但咨询关系最终能达成让来访者心理成长的部分,却是另一样东西:心理发展空间。这是个很抽象的表达,但它真实存在。现实关系之所以难以促进成长,就是因为它具有心理排斥性。它要么是满足的,要么是挫败的,或者在修复时不伴随深度的心理省察过程。现实关系并不欢迎心理分析式的体验,因为分析否定着现实所肯定的真挚。By the way,如果你想破坏现实关系,就分析它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