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今天看到一句话:想要通过同情得到爱的人,心里住着一个巨婴

李颖梅
今天看到一句话:想要通过同情得到爱的人,心里住着一个巨婴,只有婴儿才会拿脆弱当武器。 想要得到爱,先学会爱,爱自己,当感受到爱才会知道怎么去爱别人,给到别人爱。 有些人攻击,评判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好像是把自己处于一个正确的角色,其实心里也是难受的,累的。 只有流动,温暖的东西才会让自己舒服,可以去感受一下,当别人真心认可你的时候,是愉悦的,是积极情绪,如果是假惺惺的奉承,内心是鄙视的,来的是负面情绪。 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没有好坏,需要接纳它,看到它背后的需求和渴望,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主动表达,而不是奢望别人施舍或者猜测你有需要。 今日感慨和分享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赵莎莎
问:有些人只相信自己,认为自己通过在心理类书籍寻求答案就可以解决问题,比起心理专家来,他们宁愿选择心理类书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任何东西的本质都可能是中性的,意思是任何东西都可能无所谓好坏,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用法,心理类书籍也是如此,有些人读心理类书籍真的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可以从中获取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人格力量等等。不过也有一些人将心理类书籍作为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我封闭的工具,他们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其实却在吸收书中自己想吸收的那部分内容,滤掉了书中不想吸收的那部分。反正书是死的,他们怎么做都没人可以干预,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这些人心理类书籍是陷害他们的毒药,我们可以在身边看见不少这样的人,书越读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远离人群。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心理医生都是不可取代的,就像你可以用手摸摸脸上有脏东西,但是你的家中不能没有一面镜子一样,心理医生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你的手摸不着的心灵上的一切。 问:有些人看了心理类书籍后就像掌握了真理,满口头头是道,但行为与观念相反相去甚远,这又是什么原因? 答:那是因为他们用所谓的真理构建了自己与他人情感交流的屏障,同时构建了给自己情感保持接触的屏障,当观点从口里说出来的时候,情感却从另一个隐蔽的侧面支配着他的行为,这样就显得观点和行为相去甚远。 问:有一种说法说看多了心理类书籍会越陷越深,因为想的太深,太细,反而会有更多的毛病,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答:还是要看具体的人,我不认为想的细,想的深有什么不好,而且真正细想,深思之后恰好可以使人少想,因为好多事情已经被通透的想过了,不必再想了,所以深思细想之后,人可以获得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很多人的很多毛病恰恰是因为思考的太少,看书是获得他人思考成果的一条捷径,是一件有益处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怎么利用这些成果。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