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吵架的时候男性用逻辑思维在说女人“因为所以证明”,就跟解

王杰
吵架的时候男性用逻辑思维在说女人“因为所以证明”,就跟解几何题一样!而女人用情感在说男人,女人言语中枢发展比较好,女人说男人可以一直在说,男人根本没听到你在说啥!其实女人要的只是一个安抚和抱抱就能解决,也有很多女人会说,你不在意我了,其实他不是不在意......!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迪
认识自我 一、理论分析 在青少年阶段,要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核心在于如何看待自己。但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中学生还不够了解自己,他们对于自我认识的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分自负,二是过分自卑。过分自负指的是过分地将自我接受推向极端,过分自负既会破坏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失败,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因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过分自卑则表现为过分地自我否定,过分自卑会使个体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因而厌恶自己,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极端。因此,只有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强才有健康的人生。一个不自知的人首先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自己能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时期称为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于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要建立自我同一性就必须对内部自我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否则会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能力, 明确自己的理想,客观地接纳自己,才能真正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加深自我意识。个体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加深自我认知。其中,生理包括相貌、服饰、打扮等;心理包括性格、兴趣、气质等;社会我包括社会角色、权利、他人与自己间的态度行。自我认识必须是辩证的、动态的、实践的,可以通过认识别人、他人评价、自我观察、心理测验及自我评估、自由联想等形式认识自己,最终达到自我接纳和自我和谐。 二、内容安排 1. 我是谁 让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特点分为“喜欢的我”和“不喜欢的我”,然后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喜欢的我”。 2. 我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知道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训练。 3. 发现优点 初中生正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从他人和自身两个角度出发,让学生收获全面的积极评价,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4. 人生画布 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气质类型、发现自己优点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有未来感,利用人生画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出现的挫折,进一步让学生坚定人生由自己决定的信念。

冯二玲
本我 超我 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本我即欲望和本能层次的力量,超我则是规则层面的力量。本我渴望为所欲为,而超我则控制本我,自我则起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功能。对于这个人格结构还可以有更直观的理解,将本我视为一个人的“内在小孩”,而将超我视为其“内在的父母”。 “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形成于一个人6岁前的经历,基本就是这个人小时候与最主要的抚养者的关系模式的内化及现实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最终会被他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幼小的他则被它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6岁后人格就基本定型,以后可以改变,但难度很大,也就是说这个人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人格结构。 那么6岁前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惩罚就会被永远根植于孩子的潜意识之中。比如你做了一次恶作剧,受到了父母严厉斥责,那这种记忆就会扎根于你的内心。如果父母相对比较严厉,你经常被父母严格教导或惩罚,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或者父母尽管不严厉,担心一些特殊的原因,你很小的时候就主动约束自己,做的像一个小大人似的,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比如父亲太忙,妈妈多病,父母都很爱你,而你则会回报给父母以爱,很小的时候就能主动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一来,你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小大人,这样一个小大人会得到亲朋好友的赞扬,大家都会夸你懂事,这看似是好事,但其实这个小大人的本我被压抑了,你也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超我,就很容易在面临考验的时候感受到焦虑,只是这种焦虑并不仅仅是生存性的,而且带着惩罚性,也就是他害怕通不过考验,不仅仅是害怕自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也害怕得到惩罚。即害怕再也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认可,也是害怕得到超我也就是“内在父母”的惩罚。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似乎都变成了应试社会,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好好上学并取得好成绩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那么相应的,他的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也最容易体现在这一点。于是,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担心通过父母要求的那一关,而上学阶段如何通过考试这一关。这一关既是现实的父母、老师和社会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内在父母”或超我对我们的考验。考试焦虑,特别是重要的阶段比如说中招考试高中的考试焦虑仍然是我们所体验过的最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深入到潜意识,最终替代了小时候被父母考验的焦虑,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焦虑,一旦我们再次遭遇考验,对自己而言重要时期的考试焦虑就会在梦中重现。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