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当我们在关系中自动套入“拯救者”角色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
于敏
当我们在关系中自动套入“拯救者”角色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在牺牲,在付出,甚至是忘我的。宁愿忽视自己的需求和伤痛,也要去关注伴侣的伤痛,这是为什么呢? 《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忘我的本质可能是自私。当你重视伴侣的伤痛多于重视自己时,也许是因为还没做好面对自己的伤痛的准备,却期待用对方的改变来证明自己
2温暖
0回答
孔德雪
温暖了
#
人际关系
相关回答
黎德坤
成年人很难改变成年人,领导一旦不喜欢你,一旦和你结下了冤仇,无论你请他吃几次饭,无论你跟他说什么,无论你找什么人,跟他怎么怎么样,都没有用。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做两件事: 一就是走为上,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不要留恋。 二是收,如果你走不了或者不想走,那就尽可能收,暂时收起自己的光芒,做到人畜无害,做到不起争执不折腾,等待时机。
赵艳杰
所谓成长,感觉就是一个扩展心量的过程 一个人,越是能够发展出一个大一点的内心容器 可以容忍模糊,容忍不确定性,容忍悬而未决,容忍暂时没有解决办法,容忍子弹飞一会儿 那么,在面对那些未知和失控时,越不容易痛苦,自我越能够稳定存在和运行!
孙三丽
契可尼效应:越得不到的感情,越执着 1、心理补偿作用当得不到某样东西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放大它的价值,为了平衡内心的失落感。就像一个被拒绝的追求者,常常会美化被追求对象的形象,认为对方是最完美的,其实这只是内心失衡后的一种补偿机制。 2、未完成的心理需求人的大脑天生就对未完成的事情格外敏感,当一段感情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反复思考,希望能找到一个答案。 3、投入产出效应当我们在一段感情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就会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就像赌徒明知道继续下去可能会输得更多,却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而我们在感情中也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愿意放手。 4、理想化倾向得不到的东西常常会被我们过度理想化,现实中的缺憾会被我们的想象力完美填补。 所以在记忆中,那个得不到的人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完美,而这种完美又会加深我们的执念。
顾昕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情绪管理”,我们所说的情绪管理,主要是指“负面”情绪的管理,比如焦虑、抑郁、压力、生气、愤怒等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需要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 1、情绪代表的需要; 2、满足需要的方法; 3、宣泄情绪的方式。 生理的痛和心理的“情绪”体验是一样的,生理的“疼”、“痛”、“不舒服”是个信号,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而心理的“情绪”也是一种信号,是我们需要满足情况的信号。 积极情绪,代表我们的需要了满足,比如高兴,说明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东西。而消极情绪,比如生气,说明我们的期望获得的东西,并没有得到,我们的需要没有达成。
李春兰
人际交往当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现象,你记得清清楚楚要谈的事情,等几分钟过后想说的时候,突然忘了,或者要把朋友介绍给别人的时候,突然把名字忘记了。 你说你忘记了,可是事实上不是忘记了,而是明确了一些想法变成了前意识甚至是潜意识,或者至少是暂时没有上升到意识的内容。 梦是怎么回事? 如同一辆汽车转过拐角失去踪影一样,当某个事物从我们的意识当中失去了的时候,事实上,它仍然存在,那个汽车只是离开了视线,或者只是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日后我们也许还会看到它,我们的意识还会回想起曾经失去的东西,所以荣格说潜意识包含着许多意识隐蔽的思想或者概念,尽管他们从意识中暂时消失了,但是仍然会影响我们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有可能出现在梦境中。 我们都在看、听、嗅和触到很多事情,而同时又没有注意到他们,或者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波动了,或者因为我们感受到的刺激太弱了,以至于不能留下有意识的印象,然而,潜意识注意了他们,而且这种潜在的感官的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于极有意义的地位,在我们注意的范围之外影响着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
郭红玲
1、养育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抱持性的养育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接纳真实的自我。 父母及时、无条件地关注和回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脆弱,承担“理想化客体”的角色,孩子才有勇气去表露自我,进而产生自驱力,愿意自发付出努力去应对挑战。 相反,如果父母按照“客体思维”养育孩子,即忽视孩子真实的想法,而是基于社会期待和刻板印象做出反馈,则会带给孩子大量“工具感”的体验。 比如,告诉孩子“只有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我才会爱你”;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不去关注原因,只是一味地要求TA听话;在报兴趣班、选志愿时,专制地为孩子决定一切……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只是满足父母期待的客体。 因此,TA们会认为“学习、考大学、工作……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而不是我自己的事。” 所以很难产生内在动机,发掘兴趣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成功的主体经验,因此在之后的人生选择中,也会习惯性地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这些经验还会内化成一种“施虐性客体”,迫使TA们服从身边所有的权威角色(包括老师、领导、甚至是伴侣等)。 2、主体性缺失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社会时钟”的存在,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人生任务。 性别刻板印象,则对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它们以社会评价的形式,不断地将这种思维方式灌输给每一个人。 例如,当一个女人想要独自生活,而不是结婚生小孩时,不需要特意强调,她自己就知道将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异样的眼光等。 这种预知的压力会促使一部分人,尤其是自我意识薄弱的人,违背自身意愿,按照主流评价做出选择,主动放弃主体性。 但在潜意识中,这种自我冲突带来的后果会一直存在。当这个女性被迫进入家庭后,很容易产生一种“牺牲感”,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因此,她会通过侵蚀其他家庭成员的主体性,来确认自己的付出被对方看到。 在这种家庭中,往往很难形成健康的边界,反而会变成一种互相纠缠和控制的“共生关系”。 于是,集体规范下的主体性损耗,最终演变成了“代际创伤”,影响着每一个个体。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