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挂一个空鸟笼在房间,过段时间,要么会扔了鸟笼,要么买只鸟
陈方媛
挂一个空鸟笼在房间,过段时间,要么会扔了鸟笼,要么买只鸟放进去。这便是鸟笼逻辑。 人往往受限于惯性思维,看到鸟笼就默认该有鸟。在生活中,这种思维常左右我们,比如认定读名校就有好未来。跳出鸟笼逻辑,才能发现更多可能。不被固有观念束缚,勇于突破常规,方能在创新中找到别样精彩,邂逅未曾预见的美好。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心理咨询
相关回答
张茂金
昨天中午收到一条消息,被通知某篇课程论文要重写。晚上和一个人聊起这件事,这个人的特点之一是由于害怕被说做得不好而该做的不做。我用苏格拉底辩论术和她说:“老师让我课程论文重写,可能是老师要整我。”她说:“啊~,你是这样想的?”我说:“对啊,我给你分析分析。”……分析的结果是老师让我重写论文是因为老师对我的期待高于我论文体现出来的水平,老师对我没有期待老师就不会说我写得不好。我问她“那换成你呢?”你为什么会怕别人说你做得不好?她说:“那也是别人对我有期待?我分析不出来”,我问她:“同样的句子,刚才的话,只是把主语换一下,能有什么区别吗?”她说,“好像是没有区别。”后来她说,她由于怕被说做得不好而不做,只会让对她有期待的人愤怒、失望、痛苦。她要努力把能做好的尽量做好。
王威方
主动寻找他律是优秀的表现 今天我对学生说,人做不到完全的自律很正常,如果能主动寻找他律,让自己在他律的影响下做该做的事情,也是优秀的表现。你们管不住自己玩手机,睡觉,可以坐到前面来,坐到中间来,借助老师和课堂纪律来约束自己,正常听课,仍然是好学生。如果明知道自己的德性,还专门往后坐,往边上坐,给自己创造条件去堕落,这样才是最可怕的。 不自律不丢人,不知道自己不自律,由着自己的性子为所欲为才丢人。善于利用他律,促成自己的进步,是智慧的行为,是优秀的表现。 很多孩子和家长在玩老鼠和猫的游戏,一边玩手机,一边提防着家长,家长一发现他立马把手机藏起来,装成写作业的样子。因为双方都不能客观地面对不自律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自律性要求太高,老怪孩子管不住自己,孩子也觉得自己不正常,害怕父母责骂,于是就自欺欺人了。 父母别要求那么高,积极提供帮助,孩子也可以大方承认自己做不到,邀请父母来协作自己管理,给自己成长的时间,让自己在他律中长出自律来。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他律的资源,父母、老师的管理,朋友、同学的提醒,各种规则、纪律的约束,都是免费的、宝贵的资源,想成长,想进步,一点都不难。你对父母或朋友说一句:“这一点我做不到,麻烦你提醒我一下。”这么做既可爱又让人敬佩。 成长是有阶梯的,他律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找到阶梯,踩着阶梯,一步一步来,没有到不了的目的地。
王倩倩
做具体的小事。 因为迷茫的对立面,就是具体。 从小事做起,慢慢积攒。 只要一直在变好,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王义丽
人类要清醒地认知到,人类祖先们可从未消失,那三尺头上的神灵具备好生之德。
苏平
在任何关系里,你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优先看见自己”。所谓“优先看见自己”就是优先考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尝试表达出来,这样关系的品质才会提升。 当你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我觉得我很好”时,说明个体已经将“我”的感觉展现在了世界上。也就是说,在对方面前,你能感觉到自己很好,甚至比以前更喜欢自己了,意味着真实的你能被看到,而且还被允许了;那么这样的关系就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一段健康的关系一定是两个人都感觉自在的关系。如果你在某段关系里,总是来回审视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那么这大概率是一段有毒的关系。
冯二玲
总听到“溺爱”这个词,也有家长伙伴比较反感这个词,可以不好掌握这个尺度,其实这背后涉及到“控制”。 这个溺爱更多是用自己所谓的“爱”来换取对孩子的“控制”,而且这个控制有时候更具隐藏性,更倾向于软控制,也会让孩子无法反抗或无法拒绝。 总会提醒父母们觉察日常与孩子相处时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想让孩子听自己的,或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我们所说所做,背后并不是爱,而是操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