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爱是一种本能,当总是用自己惯性的方式去爱的时候,爱也可能
步志敏
爱是一种本能,当总是用自己惯性的方式去爱的时候,爱也可能是一种伤害。所以, 懂比爱更重要!而懂得,是更深层的爱,是在生命更深处相遇。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经营的。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黄瑛华
30岁的来访者A因自尊感低前来咨询。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犯错,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一味迎合他人。经过五次心理咨询,她从自我怀疑中走了出来: ✅ 情绪更稳定:不再为小失误自责。 ✅ 更自信: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可。 ✅ 人际更健康:学会设立界限,获得尊重。 改变从认识自己开始,每一步的成长都值得被肯定。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做心理咨询。
宗阳
无为,是电量满格的有为。 无为不是消极摆烂,而是把我们的生命能量,从那些纠结和执念中收回来,不再对抗世界,也不再对抗自己。 只有这样了,自己才能以充盈的状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以无为心,行有为法。 学会无为,一个人才能平和静定,无为无不为。
那晓旭
一个人能看到多大的世界, 他的胸怀就有多大。
顾丰玲
很多人不太在意孩子小时候的正确观念的培养,其实您不培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观念,但是却不一定是合理的正确的观念,当您发现孩子的观念错误想纠正的时候已经不容易了,不合理的观念就导致不合理的认知和不良情绪和行为。
彭充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从小就显得安静、乖巧,不对大人表达太多需求的孩子视作一种懂事,作为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我们非常善于牺牲自我去成全一种更大的精神道义,这种文化合理性让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团结一致的群体,也让我们在过去数千年里烙印下了独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伤痕。 然而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来看,那些在襁褓中就已经不再哭闹,在小小年纪就已经稳重内敛的孩子,他们或需要用一生背负起一具别人都无法看见的沉重枷锁,并且用这个时间里所有的自我束缚来换取一种认同,他人的,自己的。 如果能回到那个匍地而行的年岁,你看到的或许不是那个在他人面前总是恰到好处,举止得体少年或成人,而是一个被吞噬了所有生命活力的幼孩,在他们早已干涸了无数次泪痕的脸颊上,有的只是如荒原般的安静,苍土般的漠然。 幼时的他们倔强、刻板、不善言辞,直到心智启蒙的那一刻,他们突然成为了情商最高的物种,每一个人都夸赞他,喜欢他,他们也知道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他的言语,他的行为。 在他们面前,所有人都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自顾自的说话,而不在意他是否想听。因为他们总是表现的饶有兴致,礼貌而又真诚。所有人都视他们为重要的朋友,都热情的联络他,对他敞开心扉,就像他也真的喜欢这些一样。 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任何棱角,他们犹如流体的生命,以无形入有间,随方就圆,平洼合丘,从不与他人相伤。 对于他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克制谦卑,他们敛藏自己所有的气息,生怕任何有悖于他人想法意见的姿态浮现。倘若有一刻,两个人都寂静无言,他们才会去表达自己,为的只是再次把对方作为主角邀请入场,且不让对方觉得尴尬。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曾渴望表达,也曾希望被理解,他们只能和自己的同类为伍,在那些彼此都以熟知的宇宙里自由。他们怀着一份企盼的心愿,希望得到那样一份允许,直至再次面对他人。看着那些可以用自我去表达的人,他们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的存在,他们只能熟练的臣服并让位。 如果你曾聆听他们的故事,你会瞥见这样一幕,在那段模糊的记忆里,在那个他们还可以表达自我的时间,他们怯生生的仰头看向妈妈,在那张原本可以倒映出自己模样的脸上,他们再一次看见那张熟悉的脸,以及同样熟悉的簇拥在脸庞上的退缩,厌烦,不耐,漠然,然后他们记住了那份羞耻。 自此,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赵艳杰
我们常说母亲要做孩子的容器。但做孩子的容器的前提是~ 母亲首先可以容纳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腾出空间安抚孩子 不然结果很可能是,孩子不得不反过来安抚母亲的情绪,而对自己硬起心肠,成为了父母的父母 “一个家庭中,谁承接情绪,谁就是父母” 做足够好的父母之前,先做自己的好父母,先去容纳、管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