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幸运听到了这句话,它治愈了我所有的焦虑。最近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没想到这句话突然火了,这是好事儿,因为它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所有修行的学问最终都指向这一处。但是真正明白他在讲什么的人凤毛麟角。任何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把它变成一种体悟,就不能说自己懂啊。
这句话出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原话是,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啊,那不对啊,如果我看到一个人很自私,难道意味着我很自私吗?我一辈子积德行善,这不可能。这就是这句话的难解之处。其实他指出的是心理学最原始也最广泛的防御机制,叫做分裂。在佛家就是分别心。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并不意味着你很自私,但意味着你对自私和善良有很强烈的分别心,在你的内在出现了一种矛盾和冲突,这正好就是你的修行功课,因为这个分别心会让你起恶念。
比如面对一个很自私的人,你会充满抱怨、愤怒、不解,甚至会在背后跟人说,哎,这个人太自私了,不好。就在这一瞬间,你正在变得不善良。当你厌恶自私,就会把他掩埋在内心的阴影面,就会对自私的人、自私的行为充满恶意。可是你是人不是神,当你试图把自私活埋的时候,他去哪儿了呢?在你活埋自私的时候,你就很难活出与他相关的美好品质。
也许你会无法为自己而活,也许你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无法坦坦荡荡,也许你会总是委屈自己,很难拒绝别人。这就是这句话能给你的启示。
那么,当一个人能把自私和善良统合到自己的生命当中,他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不会再做老好人,总是牺牲自己,委屈自己。他会边界清晰,做自己喜欢的事,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拒绝不喜欢的人。
与此同时,他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共赢。如果你让自己高兴,却让别人难受,这就是损人不利己。如果总是让别人高兴,自己却很憋屈,那就是愚蠢的老好人,但如果能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高兴,就是共赢。
所以,真正的善良是需要段位的,如果你参透这一点,就不会再用分裂的目光去区分好人和坏人,你会允许好和坏、自私和善良同时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师在面对世俗意义上的坏人时,依然可以保持接纳,并且去点醒他,因为他们没有善恶的分别。
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就会开始觉醒,当我评价一个人自私,不是我自私,而是我对自己的自私有强烈的分别心。当我评价一个人尖酸刻薄,不是我尖酸,而是我厌恶尖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