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虽然不能给你肩膀 但能让你安心哭泣
王胜
我虽然不能给你肩膀 但能让你安心哭泣
0温暖
1回答
相关回答
周春丽
抑郁藏在——腋窝 愤怒藏在——子宫 委屈藏在——胃里 压力藏在——肩颈 抗拒藏在——颈椎 偏执藏在——脊柱 缺爱——上背部疼痛 缺力量支持——下背部疼痛 恐惧藏在——两肾间(腰间盘问题) 重大决策压力——臀部僵硬或者疼痛 不放过去——便秘 对抗失控——痔疮 僵硬藏在——肌肉 暴力藏在——拳头 冷漠藏在——眼神 残酷藏在——心头 倔强硬脆 绝不转弯 ——膝盖毛病 爱自己半截——脚气、趾甲病 爱无能者——跑不动 觉得人生艰难——腿脚问题 肿瘤——忽视身体的控诉太久
张凤琴
有些人对爱情作了很多浪漫、唯美、虚无缥缈的设想,太过沉迷这种幻想,会使人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伴侣。
李焱
菲菲说刚开始的生命中愤怒愤恨,觉得不公平,可能占据很大一部分,让自己活在负能量里就像活在月亮照下的黑夜里,不知怎么走出来?真的想走出来还是就不想走出来?选择的不原谅怨恨,愤怒是攻击别人,还是在让自己保留在这个状态下呢?
和钰蓉
一个人是否会辜负你,尊重你,在乎你,都是因你的内在信念传递出去,并诱导出来的。如果你有一种不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待我,我就认可和你分开的底气,那么别人就会慢慢学会用你可以接受的方式和你打交道。当然,你也需要有对方所需的情感价值。
张丽坤
无数父母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 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 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当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这面镜子,叫做“父母”。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 “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稳定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就像一些高权威父母的孩子,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而这与父母的初心早已背道而驰,谁才是该反思的那个人呢?
王欣梅
你们应该不要去“容忍”,而是去“尊重”。 “容忍”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你在“容忍”一件事, 就说明你认为这件事是不对的, 但你会去“容忍”。 然而你必须超越, 你必须真正地“尊重”它。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