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福沃德博士说: “当你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

张凤琴
福沃德博士说: “当你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就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1温暖
0回答
小柯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李睿爻
一个人独处久了真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吗? 其实,这个主要看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人说,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必须与其他人沟通。 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没有思想的碰撞,可能会导致社交能力变弱,不懂一些基本的客套话和言外之意,慢慢地变得反应迟钝、思想麻木。 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可能会对生理健康产生影响,长期独处的人可能会导致血压偏高免疫力降低,并有更高的机率患老年痴呆。 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没有人可以分担你的痛苦,也没有人可以分享你的快乐,慢慢地变得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很容易沉浸在坏情绪中无法自拔,产生不好的心理障碍。 但叔本华也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谁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可以安心的享受和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对于有个人规划和目标的人来说,独处能给自律,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让他们成为习惯,更好的提升自己。 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面对最真实的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精神内耗也变得越来越多,独处可以不用顾及别人的安排,不用迎合别人的想法,跟着自己的心走。 如果长时间一个人独处,可以磨练自己强大的内心。当一个人能够自我管理,克服因独居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时,这个人必然内心强大。 也许独处在一些人眼里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但逃避和守心是一体的。不想被叨扰,不想被外界裹挟。独处不会让一个人变得不正常,选择自我封闭才会。

冯二玲
那么自尊到底是什么呢? 人格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是描述性自我,自尊是评价性自我,即自尊是个体做出自我价值判断后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自我情感方面的内容。 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有哪些不同呢?我们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不少研究者对高、低自尊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无论是在认知、动机还是行为表现上均有所差异。 (1)高自尊者自我提高的动机占主导地位,低自尊者自我保护的动机占主导地位。自我提高动机意味着提高自尊,而自我保护动机则意味着避免失去自尊。 (2)自尊水平与自我认识水平有高相关。高自尊者的自我概念更精细、更清晰,对自己的认识更稳定、更一致;而低自尊者的自我概念更混乱、更模糊,对自己的认识不稳定、不一致。 高自尊者的自我提高动机占主导地位,对自己充满信心,因而更乐于进行自我探索;而低自尊者受自我保护动机的主导,害怕意识到令自己或他人不满意的特征使自尊降低,因而不愿意或害怕进行自我探索。 低自尊者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更容易从众,更容易被说服,而高自尊者按照自己的内部信念和价值行动而不会顾及外部的影响。 (3)具有相同能力的高、低自尊者有可能取得不同的成就。一般而言,自尊与成就不会有很高的相关,因为成就应该主要与能力有关。但是面对同样的任务,特别是成败无法确定的任务时,低自尊者常采取自我击败行为的现象。 (4)高、低自尊者对成败的反应也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当被试第一次任务失败时,若要求被试再次完成这项任务,高自尊者坚持的时间会更长,而低自尊者更容易放弃。 (5)低自尊与抑郁和社会焦虑有较高的相关。与高自尊者相比,低自尊者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从挫折和创伤中恢复过来,这可能表明他们对生活的不幸更敏感。而高自尊者的情绪则较为平稳。 (6)与低自尊者相比,高自尊者更有可能夸大与别人的一致性或自己的独特性以提高自尊。 (7)高自尊者与低自尊者的归因风格是不同的。高自尊者常将成功归为内部原因,如归之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如难度、运气或他人。低自尊者则相反,他们常把成功归为外部因素,将失败归为内部因素,如缺乏能力或努力。 低自尊者多使用总体归因,在认知上更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例如,低自尊者若在学业上失败,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也会失败;而高自尊者在学业上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如社交方面仍然是很成功的。

杨洲
不用刀,不用枪,通过精神虐待,一个人真的可以毁掉另一个人,称之为“精神谋杀”也不为过。相信每个人都见过某种形式的精神虐待行为,它发生在恋人、夫妻、家人、职场、社交或政治活动中。面对这种间接形式的暴力,我们的社会往往视而不见,常以包容为借口,对其罪行默不作声。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城里的高学历媳妇,竭尽所能取悦农村没文化的婆婆,没想到,越巴结,姑婆越是虐待他们。这些没文化没素质的人使出施虐者惯用的伎俩,讲起话来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还经常说谎欺骗,以言语羞辱他人,让人无所适从。令人惊讶的是,受虐者往往对这种操控浑然不觉,还要努力去理解姑婆的行为,甚至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受虐者希望自己的善意能够软化施虐者,但事与愿违,太多善意反而变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挑衅。 这种恶意攻击来自于不自觉地破坏心理,指一个人或几个人针对特定对象怀有或隐匿或明显的敌意。不论如何解读,其对象都是具体、真实的目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向、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确实有可能让一个人揣揣不安甚至崩溃,而周围的知情者则通常不会过问。施虐者牺牲受虐者来壮大自己,并把出问题的责任推给对方,以避开自己内心或精神上的冲突。如果责任在对方,那么就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就不会觉得不对、内疚或痛苦。这就是精神虐待的特征。 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当的行为,但是唯有长期且不断重复发生,它才具有破坏力。任何精神正常的人,在某些时候,例如愤怒时,都不免有虐待行为,但同样也会表现出其他的行为模式,如歇斯底里、恐惧、沉溺等等,事后还会对自己的反常行为感到非常惊讶并质疑。施虐者却是以一贯邪恶的方式虐待别人,并固执地维持这种特定形式的关系,不容许有丝毫的动摇。即使他虐待的本性一时不被察觉,也终究会在脱不了干系的情景中显现。然而,他绝无可能自我怀疑。这种人为满足自身对获得羡慕和肯定的无尽需求,一定要以贬低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尊,继而握有权力。由于他们不在乎与他人的关系,也就不会有同理心,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而尊重的意思是,重视他人身为人的价值,并知道我们可能带给别人的痛苦。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