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咨询师听得很多,说话很少,但每句话可能都是一种新视角,给
李娟丽
咨询师听得很多,说话很少,但每句话可能都是一种新视角,给你一种新体验,让你感觉到一片新的天和地。所以,你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越简单,心理咨询师就越能发挥他的专业能力。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史冬英
这个世界有时候挺残忍,甚至有点荒谬,就是财富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而爱也都留给了不缺爱的人。 这在圣经里叫做马太效应,神让有的人拥有更多,而没有的人则要让仅有的一点也被剥夺掉。小时候很不理解,这是什么道理?但现在我越来越明白了。 就说爱都留给了不缺爱的人,是因为缺爱的人接不住爱。 缺爱的人是从小被忽略、被否定,或者被虐待的人,这些悲惨的经历让他们形成了一个扭曲的认知——是因为我不好,所以才不被爱。如果这个孩子内心强大,他可能会选择让自己更好,幻想这样就会被爱了,而内心本来就弱的孩子,则会产生严重的羞耻感,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 但这些认知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当爱真的降临时,他们都不相信有人会真的爱他们,因为不相信,所以各种扭曲的行为开始上演,讨好、顺从让对方深感愧疚,试探、作闹让对方身心疲惫,而贬低、控制让对方不堪忍受……终有对方要转身离开了,他们又无比痛苦——果然我是没有人爱的。 更严重的,他们会直接把亲密关系排除在外,严防死守,他们的逻辑是,既然永远得不到爱,那至少不要被伤害。 再返观那些不缺爱的人,他们从小最习惯的就是被爱,因此他们可以坦然地接受所有人的爱,相信别人爱他们是真的,而这种自信才是最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有没有人爱实际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接受被爱的能力。 如果没有,可以先从爱自己开始,就算你不相信任何人,也总能相信自己吧?好好地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当你给了自己足够多的爱的体验后,你就可以尝试接受别人给你的爱了,再当别人给你的爱也足够多的时间,你就可以相信你是可爱的了,然后你会发现爱在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
黄强
人生的另一半如果选错了,往后余生每一步都是错的,你会尝尽人间苦楚,其实相貌和财富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品、责任和担当以及原生家庭刻在骨子里的三观和教养,选择和谁结婚真的很不一样,有的人会成为你的光,有的人会把你的光熄灭。
和钰蓉
人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的擦干泪往前走。没有人能像白纸一样没有故事;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有的样子,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确实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就悄悄换了一种性格,告别从前的自己然后继续追寻梦想。
韩笑颖
很多人做事行动处于两极状态:1.要么什么都不想做完全躺平,2.要么做了就要成功,证明自己可以。 没有中间地带,不能循序渐进,不允许犯错。 为什么有这种心理呢?因为TA们早年一直被敦促和要求,总是被催促快一点,要出结果和成绩,如果做不到就会被批评或者否定,所以对自己要求高且急迫,无法体会慢慢成长和微小进步带来的快乐,只盯着结果。 这是一种“做事要有结果,否则就是自己不行”的工具与功利要求,没有讲究科学规律,没有顺应自然进程。 可以对自己温柔地说“试一下,做一点,慢慢来,不着急,不成功也可以,你有成长就好”,让这个温柔声音,将那些苛刻的评判的声音替换掉。 足够接纳,足够包容,足够耐心,童年时候得不到这样的陪伴与鼓励,长大了要自己给自己。
黎德坤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专属于现代人的疾病。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也有不少人疑似患有抑郁症。 但是有一个人,我说他是古代最不可能得抑郁症的人。 这个人就是庄子。 庄子对自己了解得非常透彻,懂得化解情绪,跟万物为友,逍遥自在,他很容易自得其乐。 庄子对于人的情绪,分析得有多透彻? 在《庄子》中描写人的情绪,有十二种变化:“喜怒哀乐,虑叹变慹, 姚佚启态”。 意思是,我们有时欣喜、有时愤怒、有时悲哀、有时快乐、有时忧虑、有时感叹、有时反复、有时恐惧、有时放肆、有时张狂、有时轻浮、有时忸怩作态。 你看了就会觉得,庄子对于人的观察,实在是入木三分。 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情绪上的起伏?这表示,人的生命往往身不由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所以就活得很累。 怎么办呢? 庄子给出的答案就两个字:“无情”。 很多人不懂庄子,以为是庄子要我们没有人的感情。 不是的。 庄子的意思是说,人可以有正常的情感表现,但是记得一点: 不要让情感“内伤其身”,就是你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但是内心保持稳定,保持安宁。
张凤琴
选择原谅的人,会更容易放下曾经受过的伤痛。 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选择原谅的人,会更容易放下曾经受过的伤痛。 这是当我们选择原谅时,大脑会自动帮我们渐渐淡化痛苦回忆的机制。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让30位受试者阅读40种包括在背后严重伤害他人及偷窃等情境的内容。 让每位受试者针对每种行为造成伤害程度评分,并试想:如果自己是受害者,那么原谅对方的可能性会有多大。两周后,同一批受试者再阅读相同内容,但内容已分别标注成红色或绿色。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回想绿色部分的内容,不去想红色部分的文字。 该论文的撰稿人诺琳(Saima Noreen)博士说: 当受试者一开始就选择“原谅”后,事后再回忆事件就变得非常淡然。 而那些一开始就选择“不原谅”的人,即使实验中被要求不要回想其细节,那些记忆仍相当深刻,痛苦也依然强烈。 研究结果显示,人做出“原谅”的决定后,大脑会启动遗忘机制,让人忘记那些曾对自己不利的痛苦记忆。 即使有时,做到真正原谅仍有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愿意选择原谅,遗忘那些记忆也会变得更容易。 诺琳表示:“原谅与遗忘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且随着时间越久会越加复杂。长期以来,我们知道学习原谅他人,会为个人健康带来正面影响。”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