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从小就显得安静、乖巧,不对大人表达太

彭充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从小就显得安静、乖巧,不对大人表达太多需求的孩子视作一种懂事,作为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我们非常善于牺牲自我去成全一种更大的精神道义,这种文化合理性让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团结一致的群体,也让我们在过去数千年里烙印下了独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伤痕。 然而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来看,那些在襁褓中就已经不再哭闹,在小小年纪就已经稳重内敛的孩子,他们或需要用一生背负起一具别人都无法看见的沉重枷锁,并且用这个时间里所有的自我束缚来换取一种认同,他人的,自己的。 如果能回到那个匍地而行的年岁,你看到的或许不是那个在他人面前总是恰到好处,举止得体少年或成人,而是一个被吞噬了所有生命活力的幼孩,在他们早已干涸了无数次泪痕的脸颊上,有的只是如荒原般的安静,苍土般的漠然。 幼时的他们倔强、刻板、不善言辞,直到心智启蒙的那一刻,他们突然成为了情商最高的物种,每一个人都夸赞他,喜欢他,他们也知道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他的言语,他的行为。 在他们面前,所有人都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自顾自的说话,而不在意他是否想听。因为他们总是表现的饶有兴致,礼貌而又真诚。所有人都视他们为重要的朋友,都热情的联络他,对他敞开心扉,就像他也真的喜欢这些一样。 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任何棱角,他们犹如流体的生命,以无形入有间,随方就圆,平洼合丘,从不与他人相伤。 对于他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克制谦卑,他们敛藏自己所有的气息,生怕任何有悖于他人想法意见的姿态浮现。倘若有一刻,两个人都寂静无言,他们才会去表达自己,为的只是再次把对方作为主角邀请入场,且不让对方觉得尴尬。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曾渴望表达,也曾希望被理解,他们只能和自己的同类为伍,在那些彼此都以熟知的宇宙里自由。他们怀着一份企盼的心愿,希望得到那样一份允许,直至再次面对他人。看着那些可以用自我去表达的人,他们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的存在,他们只能熟练的臣服并让位。 如果你曾聆听他们的故事,你会瞥见这样一幕,在那段模糊的记忆里,在那个他们还可以表达自我的时间,他们怯生生的仰头看向妈妈,在那张原本可以倒映出自己模样的脸上,他们再一次看见那张熟悉的脸,以及同样熟悉的簇拥在脸庞上的退缩,厌烦,不耐,漠然,然后他们记住了那份羞耻。 自此,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1温暖
0回答
拖延俱乐部顶级VIP ​
温暖了
相关回答
茅丽英
不要跟世界较劲了。我们在婚姻里、在家庭里、在孩子里、在工作里、在生活里、在环境里有没有一些痛苦啊。我们的苦从哪里来的?今天我在地铁上,看到有二个孩子就在那个门口那个空间里就是很吵,吵东西抢东西大家就很烦,因为是那个时间段是下午一点多左右,我看到很多人都在闭目养神,大家可能都有些犯困,而这二个孩子很烦,结果有一个大哥就忍不住了,然后就跟孩子的爸爸说:你应该管好你的孩子,这么多的人你这二个孩子太不像话了。大家觉得这个大哥很有正义感,路见不平站出来跟孩子的父亲说,结果这个爸爸一站起来就立刻很抱歉的跟大家说,对不起大家了,我的孩子吵到你们了。把那个大哥拉到一边说,我的孩子刚刚失去了他的妈妈,刚刚去世,这个爸爸说我答应孩子去……其实这二个孩子在抢妈妈给他们留的东西,所以很吵。大家不知道真相。我听完了我突然感觉这二个孩子的吵,我已经不再烦躁了。在我旁边的一个大姐当时一脸的厌恶这二个孩子,听完了以后立刻把包打开取出二个酸奶跟孩子说,阿姨这有酸奶可好喝了,来拿着吧。就是从厌恶突然之间到如此的接纳。事还是那个事,人还是那个人,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可是大家烦躁的情绪没了,发生了什么?什么令我们烦躁啊。这个在心理学叫CBT(认知),不是环境让我们苦,不是那个人让我们苦,是我们的认知让自己苦,所以我们要学习觉察的第一个就是认知! 您来倾诉 我来聆听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