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龚培军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蔡善根
在目前的DSM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 双相Ⅰ型障碍的诊断需要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也可能会经历重性抑郁发作,但不是必要条件。 双相Ⅱ型障碍必须要同时经历过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重性抑郁发作。其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如有躁狂发作,则必诊断为双相Ⅰ型障碍。 另外还有一种快速循环型的双相障碍,即如果个体在12个月内至少有4次符合躁狂、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心境发作,就被称之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 在两次反相的发作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间歇期,但也有的时候,患者的情绪在一天之内,甚至一个小时之内,就会出现极端的转变。 目前在DSM系统之中,这种类型并未独立出来,而是作为附属列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双相情感障碍都可能出现快速循环。 此外,如果个体在至少2年内有多次轻躁狂症状,但未符合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且有多次抑郁症状但未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则可能被诊断为环性心境障碍。 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甚至成为了患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处于轻躁狂期时,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感到自己文思如泉涌,灵感大爆发,这种障碍甚至成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工作的工具。 (未完待续)

胡星星
咨询师的建议 来访者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来咨询,总是会期待咨询师能针对自己遇到的困境给出建议:“老师,…该怎么办?” 但本质上,咨询工作是“助人自助”,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交流和探索,找到来访者自身的资源,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终究,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则需要引导来访者去思考,从而帮助来访者学会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来访者一个具体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少数来访者觉得是个“坑”,当咨询师不能为来访者提供这个“捷径”的时候,来访者感受到的是咨询师的力量不够,也就是咨询师无法承接来访者强烈的心理需求。我还感觉,对于来访者提出这个需求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核心,这可能也就是来访者现实关系中的常态模式,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咨询师只有扩大自己的心理容量,才能真正理解和回应来访者。 当然最头疼的事就是来访者简短的几句文字留言后,就开始问咨询师“老师,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逼问既不知前因也不知后果咨询师给自己判断。 面对这种情形咨询师给不给建议,还得分情况。心理咨询工作中包含了心理教育功能,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供一些建议未尝不可。如果来访者让你给他建议,是他明明知道怎么做,而要咨询师来替自己做决定,不想承担决定的后果,那这样的建议是坚决不能给的。给不给建议还是以对来访者有益为宗旨,给的建议要有建设性。 好了,给不给建议,什么时候给建议,给什么样的建议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的问题,其实也没有模板化的标准答案,关键是你需要去觉察这些临床操作背后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动力、判断和原理,是因为自己强烈助人热情的驱动,还是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还是基于某个理论视角等等。这远比单纯地给出咨询师应不应该直接建议这件事情,更值得深思。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