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你我永远不必耻于做一个妇女, 而是都能成为一个自由的妇女

顾苘
你我永远不必耻于做一个妇女, 而是都能成为一个自由的妇女! 愿我们拥有结婚的自由, 也有不结婚的自由; 有三胎的自由, 也有丁克的自由; 有成为职场女性的自由, 也有成为全职妈妈的自由。 愿你不必终生美丽, 也不必终生贤惠; 不必妥协成为一个好妻子, 也不必牺牲成为一个好妈妈。 成为妈妈之前, 我们首先是自己。 今晚你不必匆匆忙忙回家, 今晚你不必给孩子准备明天的默写, 今晚你不必非要陪孩子睡觉。 你可以喝一杯, 和朋友在一起, 或者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待着。 愿你我永远都有一部分属于自己,愿你我终生都能忠于自己。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丽霞
对于关系非常亲近的人,人们总是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对方。人总是以自己为基准,希望对方符合自己的期待,因此想要完全理解别人,自然是一件难事。适当关怀他人是必要的,但过度在意他人,有时候可能会伤害到自己。 即便尽量客观,我们对于亲密的人的期待也总会带上自己的价值标准,很多时候自己想着“我明明是为了他好,为什么他总是不领情?”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并没能真正完全理解对方。有时候你以为的关怀和在意,也可能对对方是一种伤害,想要完全理解别人,本来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是会让自己受伤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被定义为讨好型人格的人格类型,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样人格的人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常常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缺乏界限和原则,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适当关心别人的感受,是善良的美好品质的表现,但是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甚至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那就会变成别人眼中的卑微的讨好,而你也会变成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所以,别太在意别人怎么想的,是不是因为你的拒绝受伤,先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因为没有拒绝而受伤吧!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才不是什么好事情! 愿你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你要知道,只有保障好自己,才能顾及他人。

尤琪芳
伯格曼曾在接受采访是说到:“父亲比较暴力,有抑郁躁狂症,他在别人眼中是一位非常得体温和的牧师,在家里却经常发脾气,对孩子极其严厉,时不时会惩罚。”伯格曼描述那段记忆,是如地狱般的生活。 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理解伯格曼的童年创伤,他的这种核心的信仰冲突正是源于消极的父亲情结:个人层面的消极的父亲意象和集体层面的积极的大父神意象(上帝)视为同一,而无法分离。 童年时信奉上帝可以拯救人类一切苦难的宗教思想,而小伯格曼经历的所有苦难却恰恰来自于“上帝”(牧师父亲)。 这种分裂的信仰冲突几乎贯穿了伯格曼的一生,他从童年的半信半疑到成年的不断怀疑再到晚年的“无神论“,他用全部的生命与上帝(父亲意象)进行着痛苦而又艰难的斗争。 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伯格曼也曾说:“童年的记忆如影随形,不用几秒钟就能沉浸在过去的记忆中。” 幸运且可敬的是,在信仰崩塌之后,伯格曼重塑起自我救赎的精神大殿。天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把自身的苦难用艺术的形式加以升华! 所以才有了伯格曼后期一系列有关宗教和信仰题材的经典作品,如《第七封印》、《野草莓》等。 在《处女泉》的结尾处,伯格曼借陶尔之口发出灵魂的呐喊:“上主,您都看到了这无辜孩子的死和我的复仇,是您容许他发生的。我不懂,我不懂!我向您承诺,为了补赎我的罪,我要盖一间教堂,用我这双手。” 伯格曼从“我不懂”的质疑中苦苦找寻精神的力量,而后在信仰的废墟之中重建起一座精神“教堂”,成功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英雄之旅! 文章最后,来简单谈谈影片结尾处卡琳身下涌出的泉水意象。《圣经》中有一首诗歌: “今到救恩泉源欢然汲灵水,解我灵性干渴,心神极快慰。灵泉自心涌起,永流永不息,一直流到永生里。” 泉之意象如生命之活水,可以解救干涸的灵魂,滋养困苦的心灵,洗涤一切罪恶与黑暗,带来光明、希望、重生、力量。 泉从大地之深处涌流而出,象征着来自无意识最深处的原始核心的能量,即宇宙之中心,心灵之核心,万物之原初的能量,也就是荣格说的心灵中心自性的能量。 荣格曾说过:心灵的疗愈要下探到无意识的最深处,即心灵的中心处自性处,在那里有源源不断的生命之原初的能量,足以滋养和疗愈整个心灵。 《处女泉》中泉水之意象正是伯格曼心灵意象之表达,泉水的能量即心灵自我救赎之内在本源的力量。致敬! 英格玛·伯格曼——一位自我救赎的电影英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