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王阳明的我本具足。渺小如尘埃,却也庞大如宇宙,是存在的本

王义丽
王阳明的我本具足。渺小如尘埃,却也庞大如宇宙,是存在的本身。王阳明以死体验到的心,是全人存在的本质,也是佛法的精髓。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李青
有些人会连续几天甚至半个月,过着相对小小资的生活,这个小资指的不是生活的精致,而是通过一些场合一些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名称,比如说他曾经给我们点过一杯什么什么奶茶去,找到当时的感觉,甚至慢慢的只是找到这种惆怅的感觉。主场绝对不是小资,让自己连续一段时间处于出场中,那也带不来开心快乐和精致。 我们感谢生活曾经拥有过的温暖的感觉,或者那些美好和不美好的缘分,我们感谢我们人生的丰富度。然后亲爱的需要把目光放到当下的阳光和当下的空气,当下的风景,当下美好的事物,当下我们感兴趣的人和事。如果当下有个伴侣,体会一下那个人拉着手的感觉。我们是否已经慢慢忽略了,跟那个人一起很开心的时刻,比如吃饭,散步,通话等这些事情。 有些人他活在过去了。他不是一开始活在过去,是从某一个节日,某一首歌一下子想到过去,然后沉浸在过去中,刚开始觉得这种惆怅的感觉还没有诗情画意,再后来,就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不香了,最后沉浸在过去中,就像有些小说里写的那样强烈。以至于对目前的一些现实的东西都没有那么多的感受了。这也许是诗情画意的,但一定不是健康的,更不是真实的。我们活在当下,跟当下的世界积极的相处,或者与人事物用心的感应,就会有美好的能量不断流动。

刘云清
发火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尊重,跟倾听他们的尊重是一样的。倾听的意思是:你讲的东西很重要,我很感兴趣,而且我要让你知道我感兴趣。那么发火就在表达:你现在的表现很烦人,我被你惹毛了,我也要让你看到我被惹毛了。 暴力则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反对发火,是因为「一旦失控变成暴力,会让孩子受伤」。但平心而论,暴力是发火的副产品吗?有几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发火就不假思索地对人挥拳相向?任何一个守法公民都分得清表达愤怒跟斗殴之间的差异。既然我们能够分开发火和暴力,那有什么理由在跟孩子互动时管不住自己呢?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无力还手?——这是暴力的源头,那么要反对的不是发火,而是「在无力还手的人面前才会发展成暴力」的卑劣倾向。 但也许是因为跟暴力之间的关联,也许只是这种情绪本身就让人不快,发火(尤其是对孩子)在今天一直被定义为某种不正确:导致委屈,导致惊吓,甚至冲突。而我们面对不正确仿佛只能「禁绝」:就不能让它发生!很多成年人当了父母之后向我求助,或者说是忏悔:「今天又对孩子发飙了,怎么办?」我说这很正常,我也会。他们大为震惊:心理学家也可以这样吗?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事实如此。如果非要说没达到好父母的标准,那么「不是好父母」的人也已经为人父母了,这是既成事实。要说追悔莫及也可以,但现在能做的只有道歉。 相比于禁绝,道歉是另一种对待「不正确」的办法:认账,同时积极弥补。——我当时确实被惹毛了,这笔账不能不算,算好了,才会反思到自己也有一些冲动,可能又制造出新的问题。也罢,那就再处理新的问题。问题一样样显现,再一样样解决,没办法一开始就明察秋毫。 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姿态。 ——李松蔚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