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看来我还只处于第二阶段,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第一阶段花了

王义丽
看来我还只处于第二阶段,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第一阶段花了十年,第二阶段需要多久,自己只有经历体验过才知道。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深宽度获得的能力和能量,才有可能了解其他生命。存在根本之次第顺序。 “在第三部分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中,世界“外表”和“内在”自我两两配对,就形成了四种认知领域,即(1)我的内心世界;(2)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3)我在其他存在的眼中的样子;(4)我所看到的周遭世界的样子。”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195天 心 理 防 御 机 制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现分享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压抑:娇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娇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哪知娇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娇娇所用的防御方式就是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我的欲望冲动常常与道德或者社会原则相对立并发生冲突,又常常不被现实情境所接受,于是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进行压制。这样个体对压抑的内容就不会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和焦虑。时间久之后,这些信息也会不知不觉的被遗忘。因此压抑被称为“动机性遗忘” 2.回避:娇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娇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知娇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与事业兼顾……”娇娇用否定的防御方法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中国成语有“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就是回避(否定)作用的表现。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追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否认正是如此: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3.合理化: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4.投射: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投射就是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欲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如性格、情感、过错、挫折等)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赋予他人或他物身上)。 5:补偿: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达成某种目标时,改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代偿这些缺陷,以减轻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称为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中国达人秀刘伟在10岁的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凭着超凡的毅力每天坚持7个小时的练习,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刘伟还在2006年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自己编曲填词。 6 认同:一个不帅气的男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交往,他可以因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认同既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认同一般是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产生的挫折及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用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

周广华
一个人性格的内外倾向到底是先天性的基因,还是后天性环境造成的? ​ ​先看例题吧! ​(1)有些孩子从小就不认生,特别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有些孩子遇到生人则往往蜷缩在父母身后,而父母越是想让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他们反而越紧张,这是为什么呢? ​(2)一对活泼开朗的父母居然生出来了一个极度内向的孩子,反过来,沉默寡言的父母却生出来一个能言善语、巧舌如簧的孩子,那么基因到底和一个孩子的内外向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吗? ​ ​(3)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往往非常活泼开朗,进入青春期之后,绝大多数的孩子表现出来了沉默寡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4)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到底先有外向,还是先有内向? (5)东方文化普遍内敛而含蓄,西方人更热情奔放,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逻辑是什么? ​ ​很显然,依照人类目前的科技(认知)水平,我们仍然无法就上述问题给出一个合理且令人信服的答案,认知心理学从实验(实践)角度试图去解释和分析此类现象,也处于探索阶段。 ​ ​小轿车的门一般都是向外开的,院子的门却往往是向内开的,还有我们经常见到的推拉门,既不是向内,也不是向外,有意思吗?其实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设计者最初就已经编排好的,这一点很像人类的性格。 ​ ​如果把电视柜比喻为人类的脊神经,电视机是脑神经,那么电视机的基座就相当于人类的脑干,没错吧!就是我们的脖子向上延伸到脑袋底部的这个位置,脑干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即延髓、脑桥、中脑和网状部分,严格意义上讲延髓连接了脊神经和脑神经。 而今天我们需要解释的就是脑干的网状结构,这是一个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具备的脑区,无论是人类,还是猩猩,猴子,甚至所有的爬行动物(蚯蚓和蛇)都有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控制着唤醒水平(预警功能),呼吸心跳和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和调配。草原上一只正在吃草的斑马,它的脑干网状结构并没有把注意力资源放在吃草上,而是时刻警戒着周围的环境,一旦发现狮子,立马做出逃跑的预警准备。与之相类似的就是一个孩子上课的情景,注意力投放在哪里?是多动还是沉静? ​ ​相比之下,狼的脑干网状结构的预警水平就要比斑马差一些,简单的说就是越靠近食物链顶端,预警水平越低,脑干网状结构的预警水平越高,性格的内向程度越高,反之亦然,食草动物的性格开放度比食肉动物要低的多,这是进化过程中的生存决定的。人类性格的内外倾向的复杂度在于既是食草动物,也是食肉动物,所以脑干网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