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自我克制,自我压抑,是较高级的应对策略,但却让情感没有疏
袁力红
自我克制,自我压抑,是较高级的应对策略,但却让情感没有疏解的渠道和方法,压抑久了积聚的情绪越来越多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自我克制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刘丽艳
真正的爱是一种力量,不只是浮于表面的温暖或陪伴,而是在爱的过程中,让忧郁的人变得活泼,让懦弱的人变得坚强,让卑微的人变得自信,让木讷的人变得可爱,让无处安放的灵魂变得祥和。 爱,就是把人心中最积极正面的能量激发出来,然后彼此成就更好的自己。 这份爱,不是依靠,不是依赖,不是索取,是被滋养之后自己内心生发的力量,发自内心的爱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周围人对自己的爱。 等你找到并且真正的拥有爱的力量时,你的语言、形态、声调、动作都将充满魅力,以及带给身边有缘人都是积极、正面、向上、温暖的力量。
早安
那晓旭
事事指导、限定孩子,是下意识认为自己就是孩子能力的天花板,不能留有孩子超越家长的空间。 孩子要么因为“永远正确”的父母放弃自我主张而失去建新亲密关系的能力,要么被迫用与父母对立的强硬方式获取独立而失去拥有亲密关系的信心。
王倩倩
刘淑珍
自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行为而增长”
爱自己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
1.一定程度地满足自我需求:在合理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对自我的尊重和重视.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关爱,并从中获得快乐.
2.关心自我感受,远离让自己痛苦的人和事.
3.在看到自我的局限时,有能力承认和接纳自己.
4.坦然面对曾经的过错,能够原谅自己
5.自我肯定,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
甘恬
殊不知,幸福可以就在当下,无关乎和谁,无关乎干什么。
田小满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父母对孩子经常颐指气使,就会形成一种言语行为上的“习惯性粗暴”。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身心带来的伤害,给亲子关系中埋下隐患,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改变的勇气。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骂一顿或打一顿,孩子没有能力反抗,其实这和恃强凌弱没有本质区别。对孩子习惯性粗暴的父母大都是不能很好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育儿过程中遇到各样问题或挫折时,他们的心智水平和心理能量不足以应对问题,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爆发,把孩子当成恶劣情绪的牺牲品。 不少对待孩子粗暴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也同样被粗暴对待。成为父母后,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将这种方式复制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中,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现实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有的父母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又没有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或途径来释放压力,回到家一看到孩子有什么不顺眼,就马上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孩子变成了可怜的“替罪羊”。打骂孩子暂时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心情不好了就拿孩子出气,变成习惯性粗暴。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父母这种自私、冲动的行为对孩子身心和亲子关系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 某种行为成为习惯,的确不容易马上改变,但只要父母意识到了粗暴态度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意被这种不良习惯所控制甚至代代相传,改变就有了动力和契机。 当父母忍不住要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棍棒伺候的时候,请给自己几秒钟的暂停时间,把孩子想像成童年的自己,回忆一下自己被粗暴对待时的痛苦感受,看见自己内心那个曾经可怜无助的内在小孩。有了这样的反观和觉察,父母才能深深领悟: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