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
韩念周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8小时中拿出1个小时进行体育运动、娱乐或休息。 表面上只学习了7个小时,但由于精力充沛,其效率远大于连续不断地学习8个小时。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大脑更加灵活,更加高效。 您,善待自己的大脑和情绪了吗?欢迎讨论
2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个人成长
相关回答
郭朋雅
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来访者在我眼中,有能力,有想法,行动力强....... 但他们看自己却是:不成事,不够好。 即使我把他们的成绩反馈给他们,他们也会归结为:运气好,有人帮忙之类的外部因素。 似乎,他们就是不敢承认自己的好。 这样的落差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有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好? 甚至,还一味打压自己? 很多人反馈希望没人夸自己,不然会觉得好尴尬,不知道怎么反应。 面对自己的成就,表现的似乎是偷来的一样。 不但没法享受成就,甚至还会有羞耻感。 为什么? 这跟一个人的夸大自体发展受损有关。 夸大自体是自体心理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感觉到自己是好的、棒的、甚至是完美的。 夸大是小婴儿一开始就有的感觉,他们天然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对自己很满意。 在成长过程中,养育者对孩子充分镜映,孩子就能发展出健康的夸大。 否则,他们的夸大自体就会受损,很难体验到“自己是好的”的感觉。 不敢承认背后,是镜映不足 什么是镜映呢? 小时候,是父母眼中赞许的光芒。 比如宝宝会走了,做了一个动作,说了一句话。 父母的眼睛会惊喜到发亮,夸张地惊呼:哇!宝宝真棒! 在父母骄傲的目光中,孩子就能感觉到,自己是厉害的,闪闪发光的。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充分镜映,孩子就会形成基本的自信,能非常稳定地确认自己,知道自己哪儿做的好。 当他有所成就,他能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能力和成绩,能为自己鼓掌、喝彩、骄傲。也许你会问,是不是小时候被夸的多,长大就敢为自己骄傲了? 事实上,镜映并不只是夸奖,而是一种真实的赞许。 充分的镜映,是指养育者需要像镜子一样对孩子的价值、成绩和成就做出精准的反应。 它既不能是会让你变形的哈哈镜,也不能是过度美化的美颜相机。 而是,真实地看到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并对这些予以反馈和肯定。 这样长年累月下去,一个人就能从“外部肯定”逐渐变成“自我肯定”,展示自己健康的自恋。
朱晓静
儿童心理学家多尔多在《一切皆语言》中的一段有震撼到我。 她说: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孩子去学校不是去爱老师的,老师也不是去爱孩子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知道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这对于保存孩子的人格,效果也是非常彻底的。 孩子只和父母连在一起,老师和孩子互相并不具有无条件的权利。 老师应该既不好、也不坏。 老师有教育的责任,拿工资教书,而不是拿工资来当好人的。 当然,如果你的老师和蔼可亲,那真是一件很走运的事! 上学也应该是既不好、也不坏的事。 学校,是让孩子更加社会化的场所。 当然,如果能在学校找到乐趣,那就更好了! 家长应摈弃理想化,放弃对学校不切实际的幻想; 学校也无须承载家长过高期待,承担额外的精神压力。 各自的责任各自担,各自的锅各自背,各自安好。
刘淑珍
网上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其实-是想象力的缺乏让你贫穷”.
大多时候,限制我们不去做某件事的,并不是贫乏的金钱,而是我们贫乏的想法,这些想法形成了框架.
那些限制我们人生变得更好的框架,心理学将其叫做“限制性信念”
古代思想家马可.奥瑞利斯-“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想法造就的.”
侯智慧
荣格说:“你连改变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待太阳的反应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刺眼,有的人觉得温暖,有的人甚至会躲开。”
王冰冰
我们通常以为,孤独是缺乏与家人和朋友的优质关系导致的。但社会心理学研究却发现,在亲密的强关系之外,那些点头之交的弱关系,对缓解孤独、增加归属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微小的联结和支持,那一个人再怎么强大,ta 跟生活也是隔离的。就像植物失去了发达的根系,抓不住脚下这片土地,更无法真实地融入其中。当附近的、日常的东西变得模糊,人就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这或许正是我们当下常感迷茫、无力的原因之一。所以,拿掉那道屏障吧,去看见更广泛的具体性和更真实的生活,而撬动这一切的把手,就在于看见身边的陌生人。
郭佳丽
在你不能做自己的地方,就有生命力沉睡在那里。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