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些人很喜欢探究自己的过去。比如自己的思维模式怎么形成的
那晓旭
有些人很喜欢探究自己的过去。比如自己的思维模式怎么形成的,自己的行为模式怎么形成的,自己的情绪反应怎么形成的,自己身上有多少种防御机制等等。探究自己的过去,会让自己变得深刻,而且能带来许多觉察,这对自己成长帮助很大。但是一切的觉察都是为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探究过去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必须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变上。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冯二玲
受助者恶意 明明自己是出于好意帮助别人,之后却感受到他们的冷淡、回避、背后说闲话、敌意与攻击、暗中破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自己甚至会出现自我怀疑:是不是当初不帮助他们会好一些?帮助别人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收获自我价值满足感,但可能受助者也会因此觉得不如人,产生挫折、自我贬贬低、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向的心理能量,可能会在日后伺机反攻,造成助人者的心理创伤。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做“受助者恶意”。所谓受助者恶意,就是我们在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对我们产生感激之情。但伴随感激,还有一种相反的情感,极其隐秘,又极其凶险,那就是仇恨。被帮助者会在受助中,看见自己的无能和卑微,并认为帮助他的人,是在施舍他轻视他。渴望平等是人天然的本能,所以受助者就会一边接受帮助,一边心怀仇恨。 哪些助人行为会让受助者产生恶意心理呢? 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助人行为,在了解“受助者恶意”这一概念后,我们必须清楚,哪些助人行为会让受助者产生恶意心理呢? 受助者的人品、价值观、性格。认知影响行为,这些是是否产生恶意心理的决定因素。如果其品行不端、价值观扭曲、又不懂感恩,那这个人是危险且不值得帮助的。 给予帮助的程度过大。有时候一些小事上的帮助会得到感谢,但巨大的恩情却会使受助者产生无法回报的压力和羞愧,有可能会催生负面的情绪。巨大的受益也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受助者的贪婪,最终成为吸血虫。 同样的成长背景。比如同胞兄弟姐妹、同班同学、公司同级别同事……受助者容易感受到威胁。助人者过多帮助,受助者将来一定“大恩如大仇”。(可以接受陌生人中奖500万,决不允许邻居家的鸡多下一个蛋) 当助人者拥有傲人的社会资源或财富、权势时,会比较容易造成受助者能力不足的负面感受。 “受助者恶意”虽然反常识但是却很常见,所以大家在帮助别人时要注意恰到好处,把握合适的分寸,还要懂得适可而止,一旦察觉到受助者有依赖心理请迅速停止。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要接受他人的相扶、相助,尤其是在我们茁壮成长的过程里,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传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支持和协助我们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以及生活中经常施以关怀的亲戚和朋友,都是我们的恩人和贵人,我们理当感恩这些大力托举我们的人!越是懂感恩的人,人生前景也会越好。
刘静
“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就是千万不要辜负了你的逆境。平时,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其实都会有惰性。挑战、压力、逆境会逼着我们脱胎换骨,因为在逆境当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白雪峰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很难解释的现象,就是你越乐观就会吸引好事,越悲观就会吸引坏事,这就叫吸引力法则。
冯红艳
嫉妒与包容 女性对孩子更有包容性,超出家庭以外,男性的包容性更强。超出家庭以外,有更多的群体存在的时候女性的嫉妒性更强,会对抗、自我保护。 普遍来说女性擅长个体保存,对家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对种族保存是要弱的。而男性关注的面是社会层面,社会运动、宗教运动等。 常态下女性擅长储蓄、稳定生活,男性擅长折腾、尝试。男女功能颠倒,女性更愿意不断的尝试,男性则去稳定家庭。
郭玫
想和孩子保持联结感,要注意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传递爱,比如:1.不将孩子的不努力归罪于自己或他个人;2.不再跟孩子说他有多聪明;3.不针对孩子的成绩进行说教,或对他过往的失败喋喋不休;4.切忌不停唠叨;5.试着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6.不过度询问或建议;7.孩子想倾诉时,认真听;8.教给孩子求助的技巧;9.如果孩子需要帮助,试着找人帮他;10.帮助孩子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链接,是他幸福感的基础。早安,朋友!
和钰蓉
只沟通不期待, 只输出不争辩, 只筛选不教育。 只要你对别人没有任何的期待, 没有任何的道德的枷锁, 人就会舒服的飞起来。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