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这是一个很难办的困境,人类需要联结,我们需要与同类呆在一

武李利
这是一个很难办的困境,人类需要联结,我们需要与同类呆在一起,这是原始的本能需求。但很多人与“他人”呆在一起的能力被破坏掉了。 例如我们与朋友相处时,会有诸多不舒服,与亲密的人在一起时,这种不舒服可以上升到恐惧的程度。很多人为了规避这样的痛苦,可以不与人进行联结。 大多数人与人交往的大多数目的,并不是为了“与同类联结”。很多人是为了将自己未解决的情结投射给他人,再经由与他人的互动,来处理它们。 这时候的关系,并非是你与他的关系,而是你与自己的关系。这些关系极有可能与成长过程中你与父母的关系复制而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段关系会是真实的,彼此看见的,而都是由人际间复杂的投射性认同构成。 例如我们与人交往,我们会将与父母的关系模式照搬到关系中,产生诸如类似的焦虑: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他是不是在贬低我?他是不是在控制我?他对我有所期待?他听我说话其实是为了等会儿攻击我、反驳我? 而这背后的期待通常是:我很希望他喜欢我,我希望他认可我,我想要被他关注,我想在这段关系中能做主,我想要被看见。 这时候的“你”,并非成年人的你,“他”也并不是真的他,而是被你按在你投射位置上的他。有时候你投射的是对的,对方可能真的在贬低控制你,而你会与之纠缠。有些人学了心理学后,会试着自我分析,或者与对方进行澄清,但通常作用都不大,因为你俩都未必看得见自己,更何况看见对方。一通乱七八糟的澄清,其实是更为复杂的投射性认同。 其实这样的经历是十分珍贵的,当你与人有纠缠时,你可以趁机去找个咨询师,让他帮你看看,你到底投射了什么东西给对方。这段关系对你的意义就会被升华,你借由与一个又一个的人的纠缠,来发觉自己。 很多人经历这个阶段后,发现自己朋友越来越少,爱搭理的人也变少。其实就是投射回收后的结果,已经被意识化了的情结,不再需要经外人呈现。 这时候好多人会发现,我其实是不需要什么关系的,我也并不喜欢人群。而他在有些关系中,也越来越能看见对方,而不是只看见自己的投射。 但比较“核心”的情结,会投射给更加亲密的人,例如男女朋友,丈夫妻子,或者一段目前在你生命中与你的心灵比较接近的人。 这时候的关系会更加纠缠,而且情绪产生的强度会更大,很多人都死在亲密关系这一关,因为核心情结的创伤实在太深了。 这些核心的情结,通常与依恋、自恋等母婴创伤有关。

2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赵莎莎
可能大家对于焦虑这个词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也会觉得焦虑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 、工作中 、恋爱中、 旅游中等等 ,我们都有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焦虑,其实正常的焦虑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修行和自我保护的,但是如果焦虑过度有可能就会形成焦虑症或者是疑病症,严重的话会干扰到我们的生活和方方面面 ,导致我们的生活陷于瘫痪中。 那么是什么会让我们如此焦虑呢 ?是过而不及、 还是过度发酵 、还是不自控 、还是失控和过度想象呢,当然也有可能是生物学和应激障碍。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关于狗的实验,科学家先是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 ,然后给笼子里装了一个触电的开关,当狗狗去触碰开关的时候就会被电到,不去则相安无事,狗狗因为好奇触碰了一次开关,然后就被电到了,之后它看到开关就形成了严重的惊恐 ,它不敢再去触碰开关。这时候科学家就把这只狗狗给放了出来,然后试着在它的旁边放一个类似于开关的东西,当狗狗看见这个开关的时候它就开始惊恐、开始抽搐,就好像是第一次被电了一样,我们可以把狗狗的这个行为称为应激障碍,也可以把它这个行为称为惊恐发作,也可以称为过度焦虑, 因为它明知道这是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开关但它还是一样的发作,这就是过度焦虑导致的心理和身体的伤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人偶尔也会这样,因为我们虽然走出了过去但是我们会带着过去的思维去到新的环境里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换了一个环境 ,但是我们却带着过去的认知继续在新的环境里生活 。 在我日常的咨询里经常会有很多的来访者不断地告诉我他的焦虑, 当我很认真的问他你刚刚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他恍然大悟说:没有发生呀,但是又接着说万一发生了该怎么办?其实这个想象的过程就是提前透支焦虑,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你开始过度的想象时就会导致你非常的焦虑,这种焦虑会改变你的生活, 也会改变你的容颜,所以人生有时候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要先修心,然后身心合一一起修行 ,相信这种修行很快就会让你收获幸福和快乐 。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