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本能的我) 自我(现实

黄芳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本能的我) 自我(现实的我) 超我(理想的我) 本我来自我们的本能冲动。而超我来源于权威和环境,是一些规则和要求。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冲动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在小时候,父母就是权威。如果父母是灵活的、尊重的,超我的迫害性就会逐渐消失。孩子的人格也会发展比较顺利,超我会变得成熟和灵活。 但如果父母比较严厉,有过多的指责、评判、要求。 孩子的超我就会比较强大,成为“虐待性”或“惩罚性”的超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展出极致的自律,超我过分压榨本我,忽视和压抑本我的需求。让自我被迫自律。因为一旦不够自律,就意味着“失败”。 自我就会受到超我严厉的“惩罚”,内心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这就形成了一种“自虐式”的自律。 这种所谓的自律,是一种拉扯和内耗,极度消耗内在的力量,极难维持。 很多人越想自律,越难自律,越容易出现堕落的情况。 怎样才是健康的自律呢? 健康的自律,应该是灵活的,适度的,而不是极致的,把懒惰和拖延完全消灭的。 超我发展较好的人,能跟自我形成良性的互动。 他们能意识到本能的欲望和超我的目标之间的冲突,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李睿爻
每个灵魂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亲子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如何更好的成为一家人,而是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离不开亲子间的“分离”,分离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刚出生婴儿认为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饿了,妈妈会给他吃的,冷了,妈妈会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尽职的妈妈是很敏感的,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么,妈妈就在第一时间满足他。随着孩子的张大,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种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过程还要痛苦。幼儿们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妈妈,于是不断地哇哇大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接受妈妈会离开自己,去工作、去学习、去……。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分离常常是痛苦的,会让幼儿担心自己被抛弃。 与妈妈的心理分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它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行为。这个分离如果处理好了,可让孩子既学会享受亲密,又学会如何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如果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其根源都可以回溯到与妈妈心理分离的问题上。 幼儿时期,人开始有了自主性,愿意主动、积极地探索的这个未知的世界。如果妈妈不愿意与幼儿分离,什么都替孩子做主,从而阻碍了这个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性,儿时特别依赖爸妈的人,长大后就特别“粘人”,会非常依赖别人。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意愿,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怕孩子出去玩“危险”,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那么,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将被扼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孩子也容易陷入孤独,这样做的结果,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接下来,孩子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下,独自闯世界了,这也是个痛苦的过程。幼儿园小班开学时,第一次彻底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 再接下来,还有小学、初中、高中……这个时期,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时,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特征中吸取养料,以成为自己。这些偶像可能是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明星、歌星、科学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