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这样的新闻: 一个看起来7、8岁大的

唐建刚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这样的新闻: 一个看起来7、8岁大的小男孩在大街上将自己的妈妈摁倒在地,他一边用脚踢妈妈,一边对着妈妈大声吼叫。 大一女生一个月2000生活费不够花,希望妈妈给自己每月4500员,被妈妈拒绝后,在网上发帖控诉。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深深替这些妈妈感到心酸: 明明父母为他们付出这么多,这些孩子却不懂得体谅父母,还总觉得父母的付出不够多。 贝勃定律说: “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习以为常。” 如果父母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不忍心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不懂得适时地向孩子索要,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作是父母的义务,理所当然的向父母索取。 只有父母舍得用孩子,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才会长出责任感,学会体谅父母,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王超
2022年5月15日第8次案例督导课前答疑 督导师: 王超 ①关于语句重复 往往是来访者在重复语句的时候,咨询师内心也跟着一起重复。有时候是有意识有时候是无意识,其实潜意识就在重复。然后你会体验到来访者的感受。来访者可能还没体验到,你就可以把你的感受交给他让他去重复。 咨询师体验到的感受只能说是模糊准确。比方说我们戴眼镜,如果没有颜色的话,看到外面的景物就是真实的。如果带着一点颜色,那看到的景物就不是特别真实,但是景物的基本结构还是那个,不会在实质上有改变。如果戴的眼镜颜色再浓一些,那可能附加的颜色就更厚一些,但是你看到的还是那个结构。所以说不同的咨询师体验到的语句和感受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会有轻重的区别,并不会影响到根本的治疗效果。 咨询师把自己神入到的语句交给来访者最好,适当融合一些心理学知识或经验有时候也可以,但是需要商榷。有的时候可能就不是特别准确,还会有理智化的倾向。你想在意识层面告诉来访者一些东西,但有的时候它是一个非跟随状态。可能就不是他当下能够领悟和接受的,也不一定是他需要的。有可能你认为这样对他有利,但可能是没有利的。 但也并不是所有时候我们都不可以这么做。有些时候来访者在婚姻恋爱工作各方面需要你给他一些建议和策略,我们就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本身的智慧、对社会的观察、政治经济动向等等给他建议。但在处理创伤的时候,我们的建议要少给。 ②关于共情式连接、转换性内化、分化 咨询期间对来访者的镜映原则上和来访者本人的养育者没有关系,我们要处理的是他的童年。这个镜映是治疗师需要完成的。其实都是通过语句来完成,只不过咨询师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行为语言本身有语句团的作用,所以治疗师对来访者起的作用就很大。科胡特管它叫【转换性内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镜映会进入到来访者的潜意识当中成为内在结构。 来访者首先有一个内在的镜映她的客体,不一定非要是养育者,养育者肯定是对她没有镜映还造成了创伤的。咨询当中要先处理创伤,创伤处理完咨询师要跟来访者形成一种镜映关系,镜映关系慢慢内化之后,来访者就有了自我镜映的功能。然后来访者发现咨询师本身并不理想,会慢慢和咨询师形成分化又相互支持的关系。这样就跟她父母关系是一致的了。 但一开始来访者是不会去分化的。因为她需要共情式连接。这个连接一定要建立好,然后巩固它形成一个通道,为内化提供路径。

王润之
信任丧失(童年总被父母爽约,产生了一种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 拒绝接近(依旧是童年被父母所伤,自我保护的一种形态) 出现防御行为(有意回避身体与情感的接触,无法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会过分坚持一些没必要的原则,过强的敌意,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与他人隔绝(时间长了会越来越多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外表看起来坚强自信、内心孤独脆弱) 特别指出的是:存在一些隐性的障碍型疏离者,比如庞大的朋友圈,仔细数数大多数都是泛泛之交,缺乏深度的交往,这也是一种界限僵硬。 最开始的这段文字就是想让人们更加了解界限的一些理论知识,从而对于有兴趣的人提出一种可行的“理想界限”制定的参考:第一,倾听自己的感受。(塔拉布拉克把倾听自我叫做“神圣的停顿”,在遇到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究竟需要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如果我进行让步会不会出现懊悔和委屈的感觉?不要失去自己的界限,更不要迷失在他人的意愿之中)第二,判断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比如毫不犹豫的拒绝对方,会不会让对方有生气或者受伤的感觉,这种影响会不会让彼此的关系遭到破坏)第三,做好抉择,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就是寻找一种影响相对较小,在原则和灵活中间寻找的一条路) 需要补充的一点:界限冲突(双方都不认同的界限划分),在人际关系中会出现那种互相不认可对方界限的人,这时候可能会出现矛盾,可能需要一定的调和能力,来减少这些烦恼:第一,准确的认识自己,承认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认识自己,也承认别人的差异,不越级,不强求);第二,减少控制他人的欲望(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控制欲,《选择理论》: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他人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我们需要接受这种事实,接纳这种挫败。) ;第三,面对关系亲密的对象也不应忽视界限(亲密关系不止情侣还包括父母等,要允许彼此有生活和情感独立的部分,不过分的无限度的缠绕在一起);第四,找回理智,化解矛盾和冲突(比如夫妻,情侣吵架,可以告诉对方,给我十分钟,我需要冷静一下;面对这种冲突和矛盾,不能单纯的用对与错来判断,也不要因为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而怨恨对方。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你能冷静下来调整认知,分析真相的时候,应该就是界限冲突化解之时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