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闲是一种对生命的

李晓莉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闲是一种对生命的修复,忙是一种对生命的释放;闲能让生命更加充实,忙能让生命更有意义。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生命的节奏,走出生命美妙的乐章!

1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刘学影
如何停下脑中的负面想法?--(二) 你是否常常因消极想法而感到疲倦?是否常常思考自己的不完美?是否常常担忧事态恶化?是否常常在自我批评中逐渐抓狂?是否常常将自己与别人的生活作比较?是否因你悲观的想法而错失良机? 前面我们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讲了这种负面想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但是不要担心,令人庆幸的是大脑有着用锻炼来修复一新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负面想法。下面将告诉你一些具体的方法。 留意你的身体语言 你是否会磨牙?你是否肌肉和肩膀紧张?你是否有着背痛和颈椎疼痛?你的双手是放松的还是握成了拳头?你是否皱起了眉头?这很重要,因为你的身体可以告诉你许多你的精神状态。放松你的身心,然后你的内心也会放松下来。 自我觉察 集中注意力在你的想法上,发现他们,然后给他们取名字。这样你就可以通过觉察识别出消极想法。你觉察到它们之前给你带来的感受,慢慢地你会发现它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当一个想法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而你却不自觉时,说明你已经进入了一个自动化的模式,而自动化模式往往是重复循环出现的罪魁祸首。当你发现它,给他取名字,甚至把它们写下来时,相当于打破了这种自动化模式,从而可以避免进入重复循环。 关注触发点 时常关注产生消极想法的触发点,留意是什么影响着你的想法?它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场景,也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人,一种环境,一段关系。试着去了解所有会引起你消极想法的人和事。总结它们,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让身体动起来 这个听起来或许有点老套,但是的确十分奏效。消除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你在运动的时候,你会释放出内酚酞。一种使你焕发活力,调节你的负面想法的化学物质。所以当你被消极情绪困扰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你会发现结果让人惊讶。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正由于消极的想法变得糟糕,而以上方法都不能为你提供任何帮助,那么也许你需要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陈思
谈论责备,我们愤怒时常常容易责备他人。人类愤怒中枢的作用机制与其它生物完全一样,基本上都遵循着划分领地的法则,一旦其它生物侵犯了我们的领地(分为地理上的,心理上的,意识形态上的领地),愤怒中枢就会启动。 当某个人使我们愤怒时,我们对那个人做出了判断(他以某种方式冒犯了我们)。人的一生不评判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判断的质量决定着我们生活的质量,一条评判的上策是:在评判他人之前,先评判自己。 继续谈责备,责备的规则就是“责备游戏”又称“要不是因为你”游戏,特点是循环往复,难以打断,如何能停止这种心理游戏呢?伯恩说过:停止游戏的唯一方式就是停止。 宽恕分为两种,一种是“廉价的宽恕”,是过分简单化的肯定,比如“我承认我的童年过得不完美,但是我的父母已经尽力了,而我原谅了他们”另一种是真实的宽恕,它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出有罪的裁决“不,我的父母没有尽力,他们本来能够做得更好,他们对我造成了伤害”。由于真实的宽恕需要太多的精力,所以多数人选择了廉价的宽恕。而事实上,你不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 我们不可能真正忘掉任何事情,充其量是跟它达成协议,把它保持在一个可以记住,又不觉得痛苦的临界点。然后作为治疗的第一步,必须先承认“有罪”,再愤怒,再审判,定罪。选择责备,还是选择宽恕,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你是选择心理疾病还是选择心理健康。从本质上讲,宽恕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

宗阳
对于很多人来说,假如将自己类比为AI,似乎系统默认回复就是:Yes。 说“不”实在是太难了,以至于我们愿意承担我们分外的工作,去我们并不想参加的局,忍受我们讨厌的关系。不敢拒绝,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拒绝伴随的负面影响,比如被认为不友好,影响彼此的关系等等。 拒绝,确实可能会伴随一些负面影响。不过,我们对这些负面影响程度的预期准确吗?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拒人者(rejecter)组想象朋友找自己帮忙设计一个logo,但是自己工作繁忙,所以拒绝了请求。被拒者(rejectee)组想象自己找朋友帮忙设计logo,但是朋友工作繁忙,拒绝了自己的请求。阅读完材料后,拒人者预测拒绝的负面后果,被拒者评价自己感受到的负面影响。 结果发现,拒人者高估了被拒者的负面情绪(比如,“被拒绝后有多受伤”)、对拒人者的负面评价(比如:“被拒绝后,觉得对方有多不友善”)、对关系的影响(比如,“被拒绝后,觉得和对方的关系相比之前如何”)、对未来互相帮助的影响(比如,“未来如果对方请求帮忙,会不会伸出援手”)以及说坏话(比如,“会不会告诉其他人这个人不友善”)的可能。 在紧接着的研究中,研究者找来一批人回顾自己拒绝别人的经历,并预期这次拒绝带来的负面后果。之后研究者要来了当时被拒者的联系方式,向被拒者询问那次拒绝真正给他们带来的感受。结果同样发现,人们高估了拒绝别人带来的负面后果。后续研究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拒绝,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夸大了拒绝的负面后果。也许下次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我们可以更加遵从本心,做出决定。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