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睡眠是大脑的意识休息,潜意识活跃的状态,这和催眠的状态是

孔盼盼
睡眠是大脑的意识休息,潜意识活跃的状态,这和催眠的状态是一致的。 一个人失眠无法睡觉,是因为意识无法抑制或者潜意识无法活跃起来。催眠正是让意识休息,不断激活潜意识的过程。所以,一但能进入催眠状态了,睡眠就自然好转。 而且通过催眠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协调能力的不断训练,人们就能反过来控制自己的睡眠,失眠自然就不会是个问题了。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刘金晶
焦虑就是因为可选的路径太多了,而每一条路径上那个美好的未来都还在云雾深处,都还看不清楚需要走一段多长的路,还需要多长时间,充满着不确定。 这时候就会纠结,选a啊还是选b啊还是cdefg,明明都知道每一个走到底都会有自己想去的未来,只是因为看不到确定的过程,还因为需要放弃其他路径的可能性,所以就在那路口转圈、踟蹰、彷徨。 没有选择的人,压根就不会焦虑。华山一条道,只能进,不能退,闷头走就是了,焦虑什么呢,没有焦虑立足的地方。 当然,看到自己走的是华山道,没有选择,也是需要一双没有被蒙蔽的眼睛的。如果眼睛被幻想蒙蔽了,明明没有选择却自以为有选择,明明闷头向前走是唯一切实的路径却在那里幻想如果当初走了另外的路该是如何如何,或是 以为还有别的路,在那里止步不前,那就是白白受苦了。 那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看到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选择。这一步挺难的,因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接纳现实,放弃对过去的幻想。有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接纳现实,带着怨愤、不满、遗憾离开。没办法啊,这部分只能成长自己,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其次,如果已经接纳了现实,确实是有多种选择,这时候就需要主动做选择了,放弃对未来的幻想。总得选的,不选也是一种选,都选也是另一种选,这俩都不是上上策。 但做不了选择怎么办?那就焦虑着吧,也是自己选择了焦虑。 其实这部分,也是需要去探索自己的。为何不能放弃,哪怕是未来的一些可能性。明明放弃一些未来的可能性,是可以把生活往前推进、确定更多的,但为什么宁愿让自己待在焦虑里,也不愿意放弃一些虚幻的可能性呢?还是有卡点嘛。 说来说去,其实都需要成长自己。感觉自己说了一通废话。

唐建刚
朋友曾经很痛苦地跟我倾诉: “小时候,我曾在心底暗暗发誓: 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像妈妈那样的人。 可是,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我对老公和儿子的暴脾气,一生气起来就口不择言,歇斯底里的样子跟妈妈如出一辙。 甚至包括爱占小便宜、抠门、吃东西砸吧嘴、不爱做家务这些坏毛病都一模一样。 更恐怖的是,我发现儿子身上的坏毛病其实就是我身上坏毛病的升级版。想到这些,我真的觉得太可怕了。” 记得荣格曾在《儿童发展与教育》中讲到: “父母就是子女的无意识映射,很多少年时觉得最不像父母的子女,往往在之后成长的悠悠岁月里,发现父母的影子从未从我们身边走远。 而且,无论是表现的相反或者相同的倾向,本致上都是对父母意志、品德、性格、偏好、兴趣的‘临摹’和‘复刻’。” 这其实也是教育心理学上的“反射定律”:即为,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妈妈的影子。因为,孩子最早的学习模式是模仿,而妈妈离孩子最近,也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妈妈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甚至和周围人的相处方式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知不觉地就会在今后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民国作家胡适经常被人们称赞: 颜值高、学问好、眼界高、心胸广。 他曾在《我的母亲》里写道: “除了看书读书之外,还给了我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身上的问题和优点,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才能有样学样。

冯二玲
心理韧性的三个工具 第一个心理韧性的工具是:正念与好奇心,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活得更有意义。 “正念”起源于佛教禅修,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和察觉当下的一切,但又不做任何判断、分析和反应。关于正念的书籍和文章市面上非常多,其中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豆瓣评分高达8.5,看过的人都被深深触动。想要更加幸福,想要获得心理韧性,那么就离不开正念的帮助。 正念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活在当下。哈佛大学两位心理学教授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有50%的时间,在思考过去和畅想未来。你一定有过手里做着这件事,心里想着下一件事的时候吧,有时又会跳跃到过去自己曾经做过的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即使不被过去和未来占据,在剩余的50%时间里,还是会一心多用,坐个地铁、走个路,一边还在玩手机。甚至在与家人吃饭时,注意力也会被手机推送的各种有趣的新闻、游戏通知等信息转移,而忽略身边人的情绪和欲言又止的表情。其实,当下这一刻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是的,现在,就在这一刻,请专心沉浸于正在做的事情中,感受自己的身体,倾听大脑里的想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这个嘈杂、快节奏、千变万化的世界里,练习正念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能起到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冥想,或者在小区花园里走走亲近大自然,甚至在工作间隙,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跳声或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这都是正念的练习,每天几分钟,就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增强你的心理韧性。 再来说好奇心。研究表明,好奇心会提高我们的注意力,促使我们主动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寻求知识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好奇心还能帮助我们活得更有质量,也更有意义。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对“奶精不是奶”的好奇,会让我们去百度,然后了解到原来奶精就是植脂末,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于是,我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就会尽量避开含有植脂末的商品,也会尽量少喝或不喝奶茶。 有时,好奇心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举几个科学家的例子,比如,牛顿对苹果掉到地上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对吊灯摆来摆去很好奇,利用单摆原理,发明世界上最早的“脉搏仪”。这是好奇心使得我们不断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说完了正念与好奇心,我们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工具: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心理韧性源于持久的积极情绪,适度的消极情绪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积极情绪在身体方面,可以提供我们更好的睡眠,会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在社交方面,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在智力上,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在心理上,则使我们更加乐观、更具心理韧性。积极情绪会将我们带到一个心理高地,让我们在恶劣环境中,在遭遇挫折打击时,怀揣着热情,勇敢地走下去。比如: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经历了三年炼狱般的集中营生活后,用了9天时间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并开创了“意义疗法”,为无数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长期保持积极情绪对我们有益,当然,人难免也会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并不是说要杜绝消极情绪,适度的消极情绪对我们也是有益的。焦虑、失望或悲伤这些消极情绪,其实都有各自的功效。焦虑是对未来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烦躁情绪,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工作。失望也是有益的,会使我们更加努力,从而变得更加强大。而悲伤就更奇妙了,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适量的悲伤或沮丧情绪的人,对当前形势评估得更加精准,而不是像情绪较好的人那样盲目自信。 尤其是在追逐高难度的目标时,带着适度的消极情绪,会帮助我们为可能发生的困难做准备,这样到了真正行动时,心里就有底了,而且因为事先做了功课,这会让你更容易成功。 说完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我们接下来说说最后一个工具:连接感。连接感是人生中的重要部分,有了连接感就会让生命具有回弹力。具有心理韧性的人会在由爱组成的所有微小时刻中,共同感受连接。 研究机构经过40多年来的研究发现,连接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与人的连接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感觉自己并不孤单,家人、朋友的关爱、倾听和帮助,对我们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让我们觉得充满了强有力的力量,能够从容自信地面对一切的困苦、艰险和打击。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神经学专家戴维森的观点,与他人连接不仅对心理有帮助,对我们的身体也有益,能够降低感冒和感染的概率,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而且平均寿命更长。 那么到底什么是连接?连接就是爱,不管是你给邻居的一个微笑,还是那个在下雨天邀请你上车送你回家的同事,或者是你把快乐的事分享给朋友,这都是爱。《积极情绪的力量》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森与她的研究团队发现:爱其实是由“微小的时刻”组成,在这些微小的时刻中,两个人共同感受连接的发展。 我们来看个例子,传奇人物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由于连日高烧,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是家人、朋友,尤其是莎莉文老师,给了她强大的爱、关心和鼓励,加上她的勤奋和天赋,使海伦成为了全世界人的楷模。 又聋又哑的海伦会5种语言,出版了14本著作,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荣获“总统自由勋章”,被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和“世界十大杰出妇女”。 是的,爱是我们心理韧性形成的强大燃料,让我们共同在爱的连接中,培养起强大的心理韧性,在跌倒中勇敢爬起,在磨难中快速成长吧!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