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在咨询中无数来访者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

史冬英
在咨询中无数来访者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ta(伴侣、公婆……)造成的,当我试图让他们看到关系是相互的,他们往往会非常愤怒,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际上他们是把自己与某件事有关等同于了这件事就是他们造成的,是他们的错,但其实承认自己和某件事有关,并不代表你是错的。 比如你讨厌伴侣冷战,可是他是怎么学会冷战的呢?不排除他成长经历的影响,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不断地要求他,他只有用冷战的方式拒绝,才能有片刻安静?这并不是说你对伴侣有要求是你的错,只是说你们的关系不适合这样的互动模式。 承认这样糟糕的结果与自己有关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看到事实的真相,从而找出改变的办法,而不是纠结于谁对谁错,更不是为了让你自责。 不能承认这个结果可能与自恋有关,一般情况下,我们更愿意让自己成为受害者而免除责任,但我们追求的始终应该是目标,对错输赢可能真的并不重要。

3温暖
0回答
阿珲
温暖了
相关回答
黄韵思
Q:为什么心理咨询要控制在以一周为一个单位? 首先,心理咨询/治疗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很多来访因为时间或者金钱的原因,都很想求快。 但是要知道,你所惯性的认知与情绪、行为并不是短期就形成的。那又怎么可能通过一两次的谈话就能完全解决你的问题呢? 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需要有个性化阶段性的方向与目标,咨询师与来访是一个合作型的伙伴,咨询师通过分析与引导让来访了解自己的问题与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单纯地只要求咨询师给予意见,而来访没有得到成长性的过程时,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来访固有的应急反应又会周而复始地发生(最详见焦虑、抑郁)。因此设定每周一次的固定访谈模式就很有必要。 一方面,保持每周一次固定的心理会谈,可以帮助我们从规律中建立信任和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提供给来访者成长与实践的空间。在前往咨询时,来访者将自己的困惑讲给咨询师听,同咨询师一起探索,收获感受和领悟。当结束咨询回到现实生活中后,开始慢慢反思和实践,又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待到下次咨询的时候,将一周的所思所想所感再与咨询师一起分享和探讨,在困惑和问题一点一点推进的过程中,来访者自己也会慢慢地成长和改善。 作为来访要有恒常的耐心相信自己能慢慢变好,另外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咨询师,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赵鹏
今天讨论一下,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来心理咨询的人,基本都是处于各种心理困扰,也就是他们的内在有很多的冲突,而无法处理,以至于让自己在现实中各种事情都不顺利。 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不是内在冲突,他们是自己跟外界有很多冲突。 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的,他内心没有冲突,他是认为你们不好,这个社会不好。所以他可以毫无内疚地攻击社会,攻击他人,攻击制度,攻击法律。这样的人极端的情况下一般都在监Y里面待着。 2️⃣自己觉得没问题 这个就经常遇到,一些朋友来跟我说,帮我某个亲人,或朋友咨询一下,对方怎么怎么样。 然后我一问,他自己愿意来咨询吗?他自己觉得有问题吗?大部分的回答是: Ta不觉得有问题。 心理咨询一个重要的行业标准就是,自己觉得没问题的问题,都不算问题。 3️⃣上来就要解决方案 之所以叫“咨询”就是咨询师需要通过深入地了解来访者,以及他问题的具体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来访者自己的诉说,和咨询师的询问,慢慢形成对来访者的一个心理画像。 遇到过一些来访者,一上来,三五分钟就把自己的情况说完了。然后对他的询问也是问一句答一句,特别不耐烦,不断要求咨询师给出解决方案。 遇到这种情况,会放下耐心多跟对方共情一会,以缓解他的焦虑,实在不行,就只有暂停结束咨询。 4️⃣想要别人改变 这种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有的是在关系中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甚至说,老师,我把我XXX叫来,你帮我说服一下Ta。 还有的是在咨询中一直不断地控诉别人,好像要的不是解决心理的困扰,而是让我来帮他一起评判对方有多么烂,多么渣,多么不道德。是,对方确实是有这么多问题,但于此就说明我是没有问题,我是多么正确的吗?也有在咨询中会直接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Ta? 5️⃣心理防御极高 跟咨询师刚接触的时候,大部分人一开始都会有点防御,这也是为什么咨询越往后,效果越好的原因。因为防御越来越少。 但确有少数来访,从头到尾都不说自己,要么说别人,要么跟你谈他对一些事情的见解。我不断试图把话题拎回来,又被他回避或绕走了。 当然,这样的来访者不断地捉迷藏,可能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疗愈。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费用实在耗不起。作为咨询师,需要承担极大的挫败感。 摘自《梦天心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