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时候,最难走的路才是通往终点的捷径。

吴容珍
有时候,最难走的路才是通往终点的捷径。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冯二玲
如何有效与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沟通,申明自己的需求 一、与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沟通的两种模式,海绵式吸收和镜面式吸收。 海绵式吸收是指:你会承受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所有投射,全盘吸收他们的痛苦、愤怒及指责。 镜面式吸收是指:像镜子反射一样,将他们对我们的指控反回给他们,不要陷入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指控、不切实际的需求和批评声中,不要去承接本应他们去承受的痛苦,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痛苦,并且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感受。 镜面式反馈的一些小策略: ①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使得自己安静下来而进行有逻辑的思考。 ②关注灰色地带,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思维就是非黑即白的,因此时常你会感觉到他们非常极端,并且容易颠倒黑白,这是因为他们人格中缺少整合的部分,因此我们不能掉入到他们非黑即白的逻辑中去,而是看看中间地带有些什么。比如,在遇到分歧的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者认为,要么自己强烈反抗,说服对方,要么委屈自己听命于别人,而我们就需要引导他们看到在这两种反应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双赢的可能性。 ③将你的感受从边缘性格障碍者的感受里分开,要想和边缘性人格者建立界限,首先我们自己内心要有界限的存在,因此看看你的感受和责任是什么,而他的感受和责任是什么,避免边缘性人格者把所有的感受和责任全部压在你的身上。 ④验证自己的观点并保持开放的心态。虽然她们有时会为了合理化而编造一些事实,但我们也需要去思考下他们说的事实的可能性,同时去辨明你自己感受到的真实是什么。 ⑤把握时机。 二、申明自己需求的沟通技巧 准备: 1、清楚自己的底线是什么。请你不要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进行特殊的照顾,而是把他们当成正常人。 2、讨论时需要注意的点 ①具体。②一次只交流一个界限。③从简单的东西开始做。④和一位好朋友进行练习。⑤考虑回报。 沟通技巧: 第一步:声明你对现实的观点。第二步:建立沟通空间的技巧。第三步:确认他们的情绪。第四步:说出你对现实的描述。 三、要求对方改变:描述,表达、声明和强化这四点来帮助你表达你的界限。 学会应对他们的反抗,他们会采取哪些策略来反抗你的界限呢? ①颠倒黑白②贴标签③说你有毛病④寻找同盟 你在要求他们做一件他们很难做到的事情,你破坏了他们应对困难所采取的惯用的方式,尽管这些方式是错误的,但失去这些方式会让他们出现失控的行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那晓旭
在许多的咨询个案中发现,很多心理问题的原罪,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于是在咨询中会鼓励来访者放松一些,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可是得到的回应经常是: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自我逼迫的优秀与健康的自我接纳,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于是,功利式审美的问题出现了。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欣赏和认同,取决于ta有多优秀。优秀的程度,定义了我们的价值。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会带来多大的代价。 很多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社会,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真实的我不配爱,只有优秀才配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追求优秀的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并且,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他们就会很不满,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即使孩子表现优秀,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加上一个魔鬼般的“但是”。潜台词就是:你还不够好。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必须不断追逐优秀。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有什么后果呢?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提醒、鞭策、审判我们。 根据优秀程度来评价一个人,在职场中很正常。但在日常交际和各种感情里,却是关系的杀手。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不仅仅只有优秀一个维度。挑剔爱人的无能,谴责孩子的错漏,私下嘲讽朋友的缺点。看不见他们的其他闪光点,看不见他们的爱和付出。 在这个功利的审美下,我们很难对周围人满意。因为只要是熟悉的人,都会暴露出不优秀的地方。这种暴露,原是他们信任我们的表现,却成了我们挑剔和冷落他们的源头。 当我们做不到一直优秀,会怎么办?这时,讨好、卑微会产生。这时,情感控制会发生。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发生。他们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他们怕自己老了,无能了,就会被抛弃,被冷漠对待。就像他们曾经对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样。这些折腾,本质上是一种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圆润的部分具有和谐的美,残缺的沟壑也有力量和悲伤的美。值得被当做一个特别的艺术品来看待和欣赏。只有这样的审美,我们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别人绑在“优秀”刻度尺上,变成一个点。而是,可以保持对完整个体的尊重,用欣赏代替挑剔:易抑郁的人,有敏感细腻的魅力;理性克制的人,有逻辑的性感;内向少话的人,有沉静和沉思的稳定感.....并且,在这样的审美中,我们会更懂得欣赏和爱自己,自发地往更优秀、更好的方向去走。因为,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是被爱的结果。真正的优秀动力,只有一个:在被爱和被欣赏中,感受到自己的特别和珍贵,并发自内心地努力。 我想早起,不是因为我整晚睡不着。 而是我真心愿意。 我想好好过好每一天。因为真实的我,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我勇于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因为我值得;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更好,因为我值得;我不会太颓废和自我放弃,因为我舍不得让那么好的自己如此沉溺。这些,才是一个人变优秀的真正健康的动力。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