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它会让你的力量与能量打折 你

肖洁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它会让你的力量与能量打折 你只管​努力做事,认真做人 ​结果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周庆红
练习3:承认和释放愤怒 回到练习2(“我希望父母没有做过/说过的事情)你所列出的例子中,选择一例,闭上眼睛,让回忆把你带回那个场景当中。 例如,你选择了“我希望我的妈妈没有在邻居的注视下打我两个耳光”。试着在脑海中回忆出当时的场景。试想着现在的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站在当时的场景中看着童年的你被母亲在邻居面前打了两个耳光。 请注意你现在身体的感知。你身体的哪里感受到了变化?可能你发现胃部突然紧缩,上下牙齿咬得紧紧的,眉毛皱起,攥起了拳头……你任何身体的感知变化都值得注意。 这时,你可以大声地说:“我很生气!我很生气!我真的、真的很生气!” 深吸一口气,呼出,允许这样愤怒的情绪在身体中弥漫、扩张。不用害怕,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消除这样的情绪,你也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来释放这样的情绪。任何情绪都是暂时的,愤怒也一样。 深吸一口气,呼出,感到愤怒的情绪一同被呼出。 再一次,深吸一口气,吐出,感到愤怒的情绪随着吐气一同被吐出。 你可能会止不住地颤抖,可能会泪流满面,可能会浑身紧绷。都没有关系,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消除这样的反应,你也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事情来改变这样的反应。任何情绪的反应都是暂时的,愤怒的反应也一样。 保持呼吸,在心里默念“我允许自己感受愤怒,我的愤怒终将消散”。 持续呼吸和在内心默念,直到你确实感到了身体感知和愤怒反应的消散。

刘云清
(张沛超) 接下来要引入一个与自杀有关的概念,叫作"扭力"。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一个叫张杰的自杀学专家,在进行自杀社会学的研究后得出了扭力理论。扭力不是压力。 我们假设有一块橡皮,给它上面单方向承重,它就会产生压力。你得用多大的压力才能把它压散掉?但是你要拧他的话,轻轻一使劲橡皮就裂开了。这就是扭力的神奇之处。张杰认为,单方面的压力不管有多大,仍不足以导致自杀。导致自杀的其实是内心的冲突。 比如一个孩子在家中既要忠于母亲,又要忠于奶奶,那不管他做什么选择,都会不好。 。。。。。。 成年人的自杀不像青少年一般盲目,它有内在的算法。从客体关系的理论来理解,一个人的自杀可能有很多好处。好的自体,坏的自体,好的客体,坏的客体,产生了4个象限。 一个人的自杀,有可能是为了保住好的自体。一些影视明星在最好看的时候自杀,遗像永远如花似玉。一个老年人在疾病将会导致他死得难看的时候,有可能会自杀,因为他要保住好的自体。一个人的自杀是有可能有这种潜在算法的,只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进行了这种掂量。 一个人自杀有可能是同好客体团聚。比如中国古代有夫妻感情特别好的话,丈夫死后,妻子选择殉身。当一个人丧失了重要亲属,有可能通过快死而与那个人团聚。一些自杀事件中,孩子跳完,父母跟着跳,好像连一秒都不能错过,赶紧扒上这一趟车就可以跟孩子又在一起了。 我们做危机干预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辩症,要能找出他当前寻死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帮他找到不死的道理。 还有一种死法就是象限三,要干掉坏的自己,多见于自罪自责型。感觉自己罪孽深重,所以把一个罪孽深重的坏的自体干掉是一件正义的事情。一些重度抑郁患者常有着近乎妄想似的自罪观念。 最后一种象限四,是报复性的。如果死能够给坏客体带来麻烦,比方说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坏的、虚假的,自己的死能够将父母的罪行昭告天下,他也可能会选择死。 在进行自杀干预的时候,最好能知道是什么情况,迅速分型: 对于第一种型要告诉他:你能想象以后你会好成什么样吗? 对于第二种要告诉他:你能想象你的好客体如果活着的话,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吗? 对第三种,大概只能用药克服妄想。 对于第四种要激活他的怒,当他非常生气的时候,他会先不急着死,想要再斗一斗,因为气还没解。 因此,自杀干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要让对方理解你不是和他对抗的,而是和他站在一起成全他的。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