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人为什么会焦虑呢?有6方面原因 1、肌肉紧张,根据身心

肖洁
人为什么会焦虑呢?有6方面原因 1、肌肉紧张,根据身心一致的原理,身体不舒服,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糟糕。 2、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觉得自己很倒霉,总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3、错误的信念,比如我必须出人头地,孩子必须考上名牌大学 4、长期的不运动,导致你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发生变化, 5、饮食错误,长期吃垃圾食品 6、不呵护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或学习 你可以对照以上原因,看看您的焦虑来自于哪个原因。知道了,就停止错误的思维或行为,就可以有效缓解或化解焦虑。下面再介绍一个简单的缓解焦虑的方法,我叫它三个一工程,也就是每天一小时,每周一天,每季度一周。具体讲就是 每天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每周拿出1天的时间,每季度拿出1周的时间,然后做3类事情 1、休息,发呆,喝茶、晒太阳等。 2、消遣,浇花、玩、打球等 3、拉近关系,与亲朋好友、宠物放松地呆在一起 别告诉我你没有时间,你细致计算一下,你每天、每周、每季度有多少时间在玩手机,在应酬,在熬夜,只要你真心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你一定可以实现3个一工程。

3温暖
0回答
尤四海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张凤琴
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悦纳? 1.寻找根源,自我鼓励 自卑心理的产生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基于自身原因产生的是内源性自卑,例如相貌丑陋,身体残疾,知识水平不足。外源性自卑是指由环境因素导致的自卑,例如成长过程中不被父母认可产生的自卑感。 无论是内源性自卑还是外源性自卑,如果能够通过梳理过往经历和审视自我,寻找产生自卑情结的根源所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如果自卑感是源于早期的童年成长经历,可以建立“成长”的意识,即认识到此时的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力量的成年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是那个弱小无助的自己,从而通过控制感和力量感的获得重建自我意识,告别自卑的自己。 如果自卑感来源于现实因素,可以具体化为某个特定对象,则可以通过重建对此对象的认知或改变与此对象的关系而树立信心,例如远离那些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或者调整对这些人的认知,即通过与其弱点比较重新建立评价。 另外,我们和自己内心的对话常常对行为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负面的声音会助长自我厌恶感,用积极的话语自我鼓励,珍视自己,提升价值感,最终“我很好”的力量将会被内化。 2.积极补偿 正如阿德勒所说“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自卑感导致的紧张状态,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行为必然会随之出现。” 补偿机制是一个与“自卑情结”常被共同谈到的话题,是指人们受制于客观现实、自身条件,无法通过以往经验和个人努力达到既定目标时,为减轻因此而产生的失调感,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作家史铁生在其代表作《我与地坛》中提及自己因不良于行时感内心苦闷,不时迁怒母亲,后醉心写作逐渐平和心态。其中,写作便是史铁生对于身体自卑的一种积极补偿。 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补偿则不属于积极补偿的范畴。一个健身达人偶尔发“朋友圈”秀身材是一种自我鼓励,而频繁的自拍特写则会使他被认为是个“虚荣”的人。而虚荣本身就是一种隐秘自卑感表征的方式。 3 关注自己,正视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基于社会比较产生的。社会比较是指通过与周围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对自我的认识。社会比较被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分别对应着与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和与比自己弱的人进行比较。由于我们社会人的属性,社会比较是无可避免的。为了更好地应对无处不在的比较,我们或许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我们缺乏勇气的时候不妨利用下行社会比较增强信心。怕被成功者的光环“闪瞎”,那不如试试和那些不如我们的人“比惨”。有时从失败者身上找补心理平衡并不意味着我们是脆弱无能的,这或许只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 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自身而非环境。有时,我们无法成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内耗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能量。试想一个把注意力都放在内耗上的人还剩多少精力对应对外界的挑战呢。 自卑本身是源于对于高目标的追求或是内心渴望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亦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它不见得需要被赋予过多负面的意义,反而可以被当作成长过程中偶然遇见的一位有些任性的玩伴,我们需要学习的仅是一种合作之道。

肖芳时
身为一名宝妈,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越需要静静的时候,孩子越来缠着你,甚至哭闹不止的。这时,当妈的更是恼怒不已,或者心里哀叹:怎么这么缠人呢!就不能让我静静吗?        所以,孩子真的是在缠人闹人吗?        昨天,因为一些琐事,本妈心情相当不好。晚上,折腾了两个小时打印机却不成功之后,自己坐在沙发椅上呕火发呆,只想静静。三岁半的小宝,跑来我身边兜兜转,一会儿玩着手边的玩具,一会儿问我,妈妈,你心情不好吗?妈妈,你不要心情不好,不要发脾气。而我只是敷衍着说,我要静静。说完,便继续发呆,释放心里的烦闷。过来一小会儿,小家伙拿着一本杂志卷成卷儿,直接往我脸上凑。一阵无名火“噌”地就上头了,我大力一挥手,把他手里的书卷打落在地上。眼睛一横,刚想数落他,却见他开始用手捶打沙发,双眼盯着我,一脸愤愤,又有点想哭的样子。那一刻,我看见了他的情绪,委屈、沮丧、以及随之而来的愤怒。虽然他表现出来的是愤怒,但愤怒的底色是委屈和无力啊,明明自己已经那么努力去拉住妈妈,妈妈却依然不开心,依然和坏脾气呆在一起,不愿意理他。孩子心里面是满满的挫败感啊!那一瞬间,孩子的柔软和努力,融化了我心里所有的坚硬和冰冷,我搂住了他,把他抱在怀里,轻声安慰,跟他道歉,也跟他道谢。怀里温顺的他,身体小小的,暖暖的,软软的。       据说,年幼的孩子,当发现身边发生了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总会自我归因,总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乖,世界才如此;又或许说不安全的不美好的世界,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接纳度,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也很难有健康的自尊。         庆幸我的孩子是稍稍能够去表达的,在他发怒之前,我已经从他的语言和行为里大概明白他在干什么或者说他想干什么。只是最后,在他发怒的那一刻,我才更准确明白他心里的话——他有多么多么渴望妈妈别自顾自生气,多么多么渴望妈妈和他呆在一起;如果做不到让妈妈的心回来,他有多么多么的委屈和无助!         我相信,孩子对妈妈的爱是要多于妈妈对孩子的爱的啊!对孩子来说,只要妈妈愿意理我就行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