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作为父

郭朋雅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作为父母,如果你想更好的、更成熟的爱孩子,而不是把你的一切都给孩子,甚至把你的命都给孩子,你们的一切都给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否独立的存活,你是否能帮助孩子完成和父母和家庭的分离。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把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来过,看起来是爱的不能再爱了,其实剥夺了孩子享受自己生命的权利。 作为孩子,更要有勇气走出家庭,走出“母爱包围圈”,才能收获自己的人生。

1温暖
0回答
林曼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游慧怡
#“我能在生活中期待什么”VS“生活对我有什么期望”# 很多时候,尤其是当我们陷入失落时,常常会问:“生命有什么意义?” 我们可能会两手一摊,自言自语道: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啊。 之所以得不到答案,是因为,生命意义的问题,一直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提出。 正确的问法,不是“我能在生活中期待什么”,而是“生活对我有什么期望?生活中有什么任务正在等着我呢?” 当我们作为“回答者”的角色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对我是有期望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任务、许多人在等着我:比如一项未完成的工作,孩子需要我们为他解的一道题,或是一个远方的朋友。 就如同一场考试,不是我们向试卷提问题;而是试卷向我们提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回答试卷上的问题。生命,就是那张不断向我们出题的试卷。 我们应该是那个被质疑的人,那个回答生命中的具体问题的人。 当我们负责任地回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探索,也是我们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就如同下一盘棋,别人下一子,我们下一子,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变化的“棋局”,用下子对这个问题作出具体的回答。 因此,我们无法询问生命有何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回答的过程中。 这个回答,不是言语上的,而是行动上的。只能本人亲自上阵,而不是找“枪手”替考。 生活并不是一种给予,而是一种责任。

冯二玲
很多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感受到事情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愤慨内疚与无奈,甚至厌恶生活的感觉。无效的行为增加了内心的无力感,而这些行为模式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信念。而这些没有效果需要改变的信念,就是日常生活中口边经常挂着的思想框架。常见的90%以上的困扰都来自于三个妨碍性的思想框架,他们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和“没有办法”。今天说一说,应该如此,应该如此是指事情应该如我所认为的那样发生,可是人生有多少可能性呢?应该怎样发生又是谁能决定的呢? 比如,我们提前约好的饭局,你到了,一直等了两个小时,我一直没有出现,你落寞离开。你就想起来我的很多缺点,之后把我从朋友圈删除,从此再也不愿理我。其实真相是,我出了车祸,在医院抢救一个月,苏醒之后第一时间就来找你,结果已经永远被你拒绝。由此也中断了我们接下来可能的业务合作。 你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现在你可以想一想这份负面的情绪能否避免呢?能否避免决定权在你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无可避免,我们只得准备承受如此带来的后果,如果你认为能够避免,就可以给人生带来更多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念就是改命。能够在当下改变自己的念头,那命运就因此发生改变了。 佛经中讲姻缘。树的种子是因,泥土,空气,水分,阳光肥料是缘,主因助缘的意思是树的生长需要因缘和合才能成功,反过来说,在一个有了所有的主因助缘的环境中,那棵树不长出来才是怪事,因此事情发生了便有其发生的原因,有发生的原因就是有发生的理由,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但是我们不需有这种能力才可以过开心成功的日子。 我们只需要提醒自己两点: 1.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们未必能够知道,但我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2.抱怨事情不该发生是拒绝让自己成长,而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实制造让自己成功快乐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件事情中怎样运用那两个小时等待的时间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功和快乐,你完全可以主宰。也无法学到这种能力,但是我们不需有这种能力才可以过开心成功的日子。 我们只需要提醒自己两点: 1.事情发生了自有它发生的理由,我们未必能够知道,但我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 2.抱怨事情不该发生是拒绝让自己成长,而如何配合已经发生的事实制造让自己成功快乐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件事情中怎样运用那两个小时等待的时间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功和快乐,你完全可以主宰。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