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周二读书笔记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催眠常常被

冯秋涵
#周二读书笔记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催眠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对人的心里有控制作用的神秘过程。 有研究者认为,催眠事实上不过是一种提高了的执行某些特定行为的动机状态,无需依靠“昏睡状态”或意识状态的改变就可以完全将其解释清楚。 • 方法 不是某个特定实验,而是总结了研究者们在1982年以前的很多研究成果。 • 结果和讨论 研究者声称催眠术中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致使人们相信催眠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1 被试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由别的什么东西引起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引发的,这样就会使某些动作看起来并不随意(意思是自己不能控制)。 2 催眠的形式让被试产生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促使被试以与期望相一致的方式表现某种行为。 • 被催眠的被试的行为是不随意的 如果你高度专心于此(比如胳膊上了石膏),你就无法注意到另一些信息,而只有那些信息才会提醒你这些幻觉并不真实。当你专注于胳膊上的石膏时,你把胳膊上的石膏想象的越生动,精确到它的质地和硬度,以及他是怎样被撞到胳膊上去的等等,你就越不会想到这只是你的想象力在起作用——而会认为是真实发生的。 人们之所以在催眠状态下做出某种特定行为,是因为他们觉得催眠就应该是那样,而不是因为催眠改变了他们的意识状态。 • 研究发现的意义 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催眠。而且在催眠状态下,被试不会做出他们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也不可能表现出超人的力量或耐力。 催眠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在帮助人们戒烟戒酒、提高记忆力或者减肥等方面并不是特别有效。 • 近期应用 催眠以及其他有争议的治疗技术,可能会歪曲记忆,甚至创造出受虐待的记忆,实际上,这些记忆中的事情可能从来没有发生活,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的经历中。 催眠技术可以使来访者提取出自己早期创伤性经历的准确记忆,这是一种误导,这种记忆会像在非催眠状态下的记忆一样出现各种错误。 因此,被催眠的人与清醒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更容易被驱动。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丽坤
吃、睡、玩,这是婴儿期的主要任务,而且没有大人会去指责婴儿为什么不去工作。成年人象征性地退回到婴儿阶段,虽然在现实上不合时宜,至少在潜意识里守住了安全。 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能安心向前发展。 而年轻人的内在冲突,常常令他们觉得无家可归。 在有些孩子心中,家是需要披上一身荣耀才回得去的地方。 找不到令父母满意的工作,或者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职业,都会让他们产生背叛父母的内疚与恐惧。 于是,待在原地什么都不做,比起攻击父母,痛苦代价要小得多。 很多时候,父母本身没有作为普通人被爱过,就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普通。他们需要培养一个带有光环的孩子来弥合自己的心灵创伤。 只有优秀才配得到爱,反衬出一个人从未被完整的爱过;他们无法面对平凡和普通,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要么回避一切可能对优秀和完美有损的事情,停在原地保持对完美的想象;要么在在择业上表现出进退两难。 年轻人无论“废”在家里,还是向往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都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成长。 真实的成长恰恰是耐受得了整个人生中不同时期的平庸;接纳当下,开始行动;而后,才是所谓的跃迁。 人生是一条波浪线〰️〰️〰️〰️〰️〰️〰️!

李有军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眼里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因为成熟的你会渐渐明白:成年人真正的放下,一半是理解、释然;一半无所谓、算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能放下,是因为还没有看透人生。世间感情,十有九伤,每个凡人皆如此。算了,是一种无奈,但更是一种解脱,因为你世界上求而不得的事太多太多,一味坚持只会换来遍体鳞伤。不留不念,不言不语,互不打扰,各自安好,或许才是最好的成全。 人为什么要懂得放下? 一是放过自己。 三毛说过:“上天不给我的,无论我十指怎样紧扣,仍然走漏;给我的,无论过去我怎么失手,都会拥有。”苦苦纠缠,除了给自己添堵,得不到任何好处。毕竟,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都称心如意,但一定要好好对待自己,千万不要用过去的经历为难现在的自己。

 二是成全别人。 生活中有些事情与其苦苦僵持,最后得不偿失,不如去接受这个现实,将伤害降到最低。既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三是腾出空间。 人生就好比一个背包,你经历的越多,里面装的东西就越多。但东西越多,前行的脚步也会越沉重。所以,你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经历的东西,都需要你装在背包里带到路上,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让你不开心的过去、那些让你伤痛的回忆,因为只有松一松抱紧过去的手,才能腾出来拥抱当下。 星云大师说过: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我们要学会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因为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