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感情就如西沙,越是用力紧握,越是快速流失。爱他爱到无我,

王智婷
感情就如西沙,越是用力紧握,越是快速流失。爱他爱到无我,就不会留住爱了。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赵莎莎
攻击性强迫思维和冲动恐惧症,就是这种强迫性思维的力量具有非常强的攻击性,他会有一种冲动要做一些事。比如有一名女士,每次去超市里结账的时候,一定要在嘴里含一口水。谁也想象不出来为什么她嘴里要含一口水。后来那个医生就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结账的时候要含一口水呢?”她说她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嘴,让自己不会张口问那个店员要一支圆珠笔。医生问:“要圆珠笔会怎么样呢?”她说:“如果店员给我一支圆珠笔,我就很有可能会在要支付出去的钞票上,写上一些糟糕的、骂人的脏话。”其实她从来都没写过,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有一种冲动,觉得自己会拿起一支笔在钞票上写骂人的话、诅咒别人的话,然后再交过去。她为了不让这件事发生,就总在嘴里含一口水去结账。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包括有一个人,他每天都觉得自己可能在路上殴打了一个孩子。他觉得自己发疯了,在路上殴打了一个孩子,但是他又不确定。于是他怎么办呢?他晚上回到家,就开始打电话给地铁站的警察,问“今天有没有小孩在地铁站被打”,整天确认这个事,警察都熟悉他的声音了。 还有一名女士跟她老公走在路上,每隔一会儿就问她老公:“刚才那儿好像有个烟头,你看见没有,怎么不见了?”然后她走在路上,看到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就害怕。为什么呢?她总幻想自己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藏在自己身上带走了,整天担心这个事,有这种特别奇怪的想法。这一大类都叫作宗教、道德、迷信主题。

华燕
当陪孩子做作业时,总是会出现那些说教和责怪的话,甚至会愤怒或者情绪崩溃,尝试去理解自己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发火是因为孩子不符合“我”的理想化期待 首先,源于“我”对做作业有一些理想化的场景,比如孩子回家后会自动把作业拿出来,并在晚饭前自己把作业做完。有了理想化的期待,就会有相应的要求,会过度关注每一个细节,而现实情况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比如:孩子回家后并不会自觉做作业,甚至反复提醒以后还是做别的事情;孩子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孩子打开书本,虽然上课学过,还是不认识书上的字;孩子写字头太低了,握笔姿势不对,笔画顺序也不对;作业没做多久,孩子躺在了椅子上,或者自己跑去拿东西吃… 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无意识地想要去纠正他的行为,使之符合“我”的期待,头脑里会出现很多“应该”:你“应该”知道作业是什么;你“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去玩;而且,“我”会期待在纠正他以后,他就立刻能做到。可现实往往不是做不到,就是孩子会有情绪,觉得妈妈一会儿叫他这样,一会儿叫他那样,很烦,然后拒绝去做。 比如,学拼音和算数,因为他没有任何基础,“我”就在一旁教他,发现反复教了以后依然不会,“我”就会不耐烦。这时候的理想化期待就是“你应该在教了之后就能学会啊”。 “我”还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就是“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来陪你做作业,你应该要满足“我”的期待。 二、发火是因为自己和孩子之间未分化 在陪伴孩子作业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像我”。这是小时候妈妈的经典语录。现在想来,“我的孩子应该像我”,这不仅是理想化期待,还是未分化的体现。原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把“我”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去对待,去理解。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