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好像自己也有很多潜力,不知道被什么限

张钦霞
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好像自己也有很多潜力,不知道被什么限制住了,看着别人的优秀,其实是有一些不甘心的。 心理学界有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头大象在马戏团里表演,它力大无比,能够轻易举起200斤的木头,表演结束后,驯兽师把大象拴在一根很不起眼的小木庄上。有人看了很好奇,因为这头大象只要轻轻一用力,就能够把小木桩连根拔起,挣脱捆绑,但是它却驯服地被一根细细的铁链拴在那根小小的木桩上。有人便好奇地问驯兽师:“这根小小的木桩怎么可能拴住这么一头大象?”驯兽师说:“其实这根木桩已经限制不了这头大象了,只是当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它也曾经不停地奋力挣扎,却总是徒劳无功,还让自己受伤,时间久了它就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挣脱这根木桩,慢慢就放弃挣扎,也就认命了。所以,只要被拴在这根木桩上,它就乖乖顺从,毫不挣扎。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小时候的经验如何影响了成年后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几乎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头大象的影子,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反抗大人、反抗环境,只能屈服、顺从,或者压抑,或者讨好,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才让大人那么不满。现在的我们尽管已经长大成年,已经具备反抗的能力,但我们的认知模式已经形成,在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依然会陷入童年时的无助状态。 那么这样的限制有没有可能被打破呢? 有两种可能: 一是被动打破。想象一下马戏团的那头大象,如果在某天遇到危机生命的突发事件而受到惊吓,它出于本能的奋力逃窜时就会忘掉那根木桩,从而就轻易挣脱。同理,有时候,危机情境就可能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但这是被动的,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希望永远也不要遭遇危机。 二就是主动打破。这个就是需要有意识地去突破自己,如果你在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先冒出的念头是“我不行“,那可以试试在第二念头给自己一个反问:我真的不行吗?有没有可能我也行?只要先习惯性这样反问自己,再在合适的时机去尝试挑战,或许你能发掘出自己被限制了的潜力。

2温暖
0回答
何思帆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刘金晶
哲学家尼采曾经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区分对待生活两种方式:一种是日神式的,指人理性、严格分析和逻辑的一面,一种是酒神式的,指人受到情感、直觉以及无限的自由支配的一面。 如果是对待戏剧、影视作品,那么日神式的就是被激发起来寻找生命意义、带来思考的那一面,酒神式的就是被激发起的情绪情感、感官冲击的那一面。 尼采认为,生命的目标就是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既能清晰的思考,又有稳定、可靠和负责任的行为;同时能够去感受、去享受葡萄的果实,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不受约束地表达内心的好恶。 看到这里,就会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阴阳调和,其实也是一样的主张。 感性和理性,对应人的右脑和左脑,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都有的。也许有先天发育的影响,也有后天养育的影响,最后就会表现出一些差异。差异不大,大概就是平衡的。差异过大,就会出现问题,要么过于情绪化,任性冲动、不顾后果,要么过于目标化,陷于外在的评判标准,最后离自己越来越远。 心理咨询也好,任何其他的成长方式也好,都是在试图缺什么补什么,慢慢达成一个趋近于平衡的状态。既能在在人群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绩,又能在自己的主观世界做自己的王,获得生命的幸福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