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身心倾听

用全身心倾听

沟通,非暴力,倾听,建议,比较

9阅读
用全身心倾听
 
解读《非暴力沟通》第八篇
 
我们在讲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那本书的时候,就提到要学会倾听。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也用了专门的一个章节写了“用全身心倾听”。作者讲到,为了帮助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所以,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不带评判地听,全身心投入地听,不仅听到倾诉者的说出来的意思,还要猜测他们没说出来的潜台词,这才是真正的倾听,如果是心不在焉、随意打断,甚至否定对方的感受,批评对方的想法和行为,那都不是倾听。
 
书中列出的下面这些情况是我们在倾听的时候最常见的不合适的做法。
 
一、提出建议
 
当倾诉者说自己的痛苦或者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并不是理解对方的情绪,反而经常会提出建议,“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么做,你就不该这么做,你要是那么做就不会如何如何了……”这样的建议只会让倾诉者感觉心烦意乱,感觉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很无能。这个时候,倾听者其实只要静静地听,全身心陪伴就好。如果倾诉者说完了自己的痛苦,真的想要一些建议,我们也不能直接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去做,而是用探索的口气给倾诉者说,“我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个时候我是这么这么做的,你如果觉得还行,也可以试试这样的做法,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这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出的建议,而不是居高临下,用教育的口气提建议,那样容易激起倾诉者的反感。
 
二、进行比较
 
倾诉者诉说自己的痛苦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其他人说:“你那不算啥,我那个时候的生活那才真的是苦呢,当时我如何如何。”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经历,倾诉者反而被冷落到了一边。这样的后果是让倾诉者感觉自己的问题根本没得到重视,自己的痛苦没有价值,如此一来,倾诉者的痛苦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因为被冷落又多了一层委屈。所以如果我们的好朋友感觉自己痛苦,想找人倾诉,我们一定要忍住自己说话的欲望,高度重视对方的感受,不能因为我们感觉对方的痛苦程度不高,就用我们之前承受过的痛苦来和对方的痛苦进行比较,这样做的初心可能是让对方心里好受一些,但实际上,对方却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心里会更难受。
 
三、否定情绪
 
这是以前的父母经常对待孩子的方法。以前因为孩子多,父母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就会训斥孩子:哭有什么用,给我闭嘴,别出声,我数一二三,马上给我停止。其实,幼小的孩子心里容纳不了那么强烈的情绪,遇到自己的宠物死了,作业完不成,比赛输了等负性事件,心里痛苦是正常的,流眼泪、哭泣都是正常的情绪的表达,如果不允许孩子正常表达悲伤,那孩子就只能采取隔离的方法,把各种情绪都压抑下去,这也切断了孩子和他人的情感连接,容易让孩子形成冷漠的性格。现阶段,每个家庭生育孩子少了,父母一般都能照顾到孩子的情绪,会温柔地关照孩子,但还有个别父母因为自己从小没有被温柔对待,所以对待孩子还是会否定加责备,所以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四、同情对方
 
我们的朋友如果遭遇了不幸向我们倾诉,很多时候,我们会同情对方,甚至是可怜对方,而且认为自己这么做很有人情味儿。其实,在非暴力沟通中,同情、怜悯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唯一正确的方法还是倾听。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听对方的讲述,偶尔可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说:“那真是太糟糕了,我听了感觉很难过。”但不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说:“你真是太可怜了,你真是太不幸了,你可真倒霉啊。”这么说会是让对方感觉自己很弱小无能,但是却不能激发倾诉者的能量,甚至会让他们在低落抑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
 
根据非暴力沟通的原则,除了提建议、做比较、否定情绪、同情对方之外,说教、安慰、回忆、询问、辩解、纠正等做法其实也会有一些不妥。所以,我们要做到倾听,就要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的时候适度参与。请记住,听永远比说更重要。
 
 
 
打开情说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