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早年的创伤是炸弹,成长的目的就是退行回去拆掉炸弹。
石萍
早年的创伤是炸弹,成长的目的就是退行回去拆掉炸弹。
0温暖
0回答
相关回答
张翀
“附身”听起来玄幻,但在我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感觉是一个较为形象的描述。 它指向的个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常常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的做的对不对,想的对不对; 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会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常感到内疚,哪怕是自己做了正当的反应,或者正常拒绝了他人,也会感到自责和懊悔; 对自己很严格,正常的娱乐和休息会产生罪恶感,批判自己不够努力; 过度担责,别人的错也会自责如果自己做得再到位些或许可以避免; 如果没有正反馈就会倾向于感受到自己很糟糕,认为自己不够好; 在关系里依赖对方做决定,不敢为决定的结果负责; 对他人的要求或指令,即使感觉不舒服,也不由自主顺从; …… 如果你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有以上情形,可能存在被一个强势的外部客体附身的可能。 这个客体大概率是养育者或现在的亲密关系&重要他人。 如果自恋型养育者不重视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下指令,包办代替孩子做选择,同时会在孩子表达主体意愿时否定和打压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相当于养育者吃掉了孩子的主体血肉,掏空Ta的一部分,来容纳自己的主体部分。 这个孩子就无可避免成为被附身的容器,为了适配自恋养育者的主体,而阉割掉了自己的主体。 一个让渡了自我主体性的容器,渐渐适应了被附身,会有几种结果: 一种是抑郁症,因为人的本能是成为自己,没有人能耐受始终被附身的感受。于是用死亡本能来抵抗自我消亡的痛苦; 进食障碍、焦虑躯体化等,因为抑郁症无法上学的青少年有这样的特点。 一种是精神分裂,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是爱我的幻觉,强行让认知失调,混乱,认同父母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将父母附身的部分认同为好的,自己的部分接住投射来的“坏”,认同“我是一个坏孩子”,内在的好与坏无法整合,如果没有其他心理支持者的介入,便可能在自我攻击里彻底丧失主体性,陷入疯狂。 还有一种是觉醒,拒绝被附身,和附身者抗争,展开主体争夺战,这往往是非常惨烈的过程,伴随着前面两种可能存在。因为被附身的人,主体性弱,也更容易遭遇自恋者,重复被附身和吸食的命运。但只要觉醒,就是血肉生长的开始,当自我丰盈,力量滋长,附身的部分就会剥离风化。人的生命力,会指向恢复健康的道路。
冯二玲
第278天 善 待 情 绪 善待你的情绪:情绪是个信使,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仍将被追上,而如果你囚禁它,它将借助你的身体来表达。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不被理解的情绪。
王义丽
管理是一门学科,但领导力是一门艺术。领导者若摈弃了心力和灵力,只能成为“机器式”的高管。 对于充满人格魅力的领导者来说,体力和脑力是发展的基石,但唯有通过心力和灵力的提升,才能帮助他们创作出真正有价值观和愿景的组织,赋予一个企业以“灵魂”。
金会芝
真正的爱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的。当他的心里感受到 ,那才叫爱 ,当他的心里感受不到, 那就不叫爱。而不是自己自以为是的给出 ,当对方不接受的时候还特别的受伤 。
张凤琴
有时候,人们只想成为帮助别人的那个人,但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一个真实而脆弱的人也是极其重要的。 当你诚实面对自己的现实时,你就为其他人打开了脆弱和真实的大门。这是真正发生联系的地方。
金会芝
缺爱的人对于爱情通常都是来者不拒,只要有人表达爱意,他们就容易深陷其中,但实际上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真正喜欢对方,而是在享受被爱的感觉,他们付出自己是为了得到对方爱的回馈,努力取悦对方是为了寻求,然而他们又时常担忧失去对方的关爱,这种爱更多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失,由于童年时期对爱的渴望未能得到满足,当他们终于有机会得到爱情时,他们会全力以赴的去争取,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甚至明知道对方并不适合,却仍无法割舍。这种童年时期的匮乏持续影响着他们的爱情观。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